男孩子多大是叛逆期?每個家長都擔心,有了孩子以后會不會變壞,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應該更有責任心了,所以給大家講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案例吧。
男孩17歲,在河南春屹精神學堂學習,因為孩子比較叛逆,成績總是不理想,于是,為了糾正孩子的缺點,家長請了一位家教。孩子讀高中的時候,這位家教要求他把字寫工整,做一個“知愁滋味”的好學生,每天做作業都很認真,成績始終在班里前5名。
可是,奇怪的是,就在高二下學期的時候,孩子的性情大變,喜歡大吼大叫,成績一落千丈。
后來,孩子父母帶著孩子看了心理醫生,才知道孩子患上了抑郁癥。
這個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后來在醫生的建議下,父母帶著孩子看了心理醫生,才知道孩子患上了抑郁癥。
小時候,孩子受到的過分溺愛,導致孩子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得到,甚至有些孩子養出了“媽寶男”,沒有絲毫的責任心。
因為沒有經濟獨立能力,養出的孩子只能是啃老,反過來埋怨父母,說是父母把他養廢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樣的教育方法有多少人聽過呢?教育學家說過,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可惜有些孩子的思維方式特別簡單直接,對于父母的指責,他們根本不懂得去反省自己哪里做錯了,只會覺得父母是在責怪自己,父母是在逼迫自己。
電視劇里的余秀華,就是一個很有同理心的人,在對方出軌的時候,她從來不會去和對方理論,也從來不會去替對方道歉,更別說關心對方的身體健康,也不會去問問是什么原因。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要幫助孩子一起找到問題的根源,就要有計劃的去解決,要去引導孩子去勇敢的面對真相,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的成長才是完整的。
如果父母一直以愛的名義,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不尊重孩子,或者是無原則的為孩子付出,孩子會感到窒息,孩子只會感覺到茫然無措,遇到困難就想逃避,親子之間也會有隔閡,導致親子關系越走越遠。
5、孩子不懂得感恩
在農村有句話叫“水要倒流,父母要養有子”,這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回報是一樣的,付出是有回報的,孩子自然懂得感恩,感恩父母的付出。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不少孩子,在父母的打壓之下,總是學不會感恩,甚至還有不少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貼父母,對父母百依百順。
但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之下,卻越來越好,越來越懂事,越來越尊重父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懂事。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里,有一個男孩,跟著媽媽的遺書,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小時候,我總是以為,我以為,自己長大了,就不用再像小孩子一樣被父母管束。
可是,現在,我更希望,就算我長大了,也不用再像小時候那樣被父母管束著了。
因為,長大了,就可以當做大人對待了。”
小時候,我們也常常跟父母對著干。
“吃糖”、“做作業”、“認真”,都是我們反抗父母對自己的管束。
聽話,是對父母最大的保護。
然而,我們終究還是要長大,要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
我們反抗父母,是因為“我太小了”;
我們反抗父母,是因為“我長大了”;
我們開始長大,是因為“我可以獨立了”。
所以,當我們長大,開始對抗父母的時候,那這種對抗就會更加強烈。
“反抗”本質上是一種意識的覺醒,是一種成長的呼喚,是一個獨立的人格的開始。
當孩子成長到十幾歲,個頭長得已經接近成人,個頭也開始長高,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身高突飛猛進。
同時,孩子在自我意識的驅使下,也希望自己擺脫父母的控制,獲得更多的自由空間。
很多父母認為這種現象就是“青春期叛逆”,其實不然,每個孩子出現的所謂“叛逆”行為都是正常的。
孩子成長到一定的階段是有一定的心理“反抗期”的。
心理上的反抗期,也叫做反抗期。
對于孩子的反抗期,很多父母,從心底急著否定孩子的行為,只不過,這種做法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和容忍。
然而,如果我們長期以來妥協對待孩子,以命令、威脅、指責、批評等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處于逆反的狀態。
即便是像是跟父母“唱反調”的孩子,也會在今后慢慢變得跟父母一樣,沒有主見,凡事都會聽父母的安排。
正如父母所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這并非是孩子自身愿意接受的,也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要改變教育模式
孩子小時候,他們認為自己是父母的孩子,父母說什么就是什么,不會反抗,也不會因為反抗父母而變得叛逆。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