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是幾歲的時候,可以把孩子帶到他面前,讓他說說自己想說的事,告訴他要“像你這樣乖,要什么,要什么”。要尊重孩子的隱私,讓孩子說說自己想說的話。
特別是涉及到孩子的問題,要知道孩子的生活發生了什么,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我們不要窺探孩子的隱私。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最好與孩子商量商量一下,也許父母也不一定會尊重我們,如果家庭能夠正常溝通,那一定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當父母只顧著自己的情緒,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處于無人交流、無人理解的封閉環境中時,孩子的心理就不會健康。
3.父母
《中國教育改革家》曾經指出:“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如果孩子能夠被允許進行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就會有安全感,因為他擁有能夠探索自己的意愿,他有勝任感和信心。”
因此,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沒有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孩子會對父母產生厭惡感,這種情況下,父母再跟孩子溝通交流,就會變得困難,而且很多父母根本就不愿意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因為擔心孩子有負面情緒,所以會不理解孩子,因為不被理解,孩子往往有很強的自尊心,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導致親子關系越來越差。
那么我們家長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溝通呢?
第一步:把事情具體化
這里我特別強調的是,我們要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看待問題,不糾結于自己的情緒,看待問題的方式就很好。
很多家長把問題的關鍵點都放在了情緒上,其實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我們也要學習情緒管理的能力,首先我們就應該對孩子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比如我們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否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自己的行為是否能夠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規范等。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本領,而很多家長總是認為,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一切,是為了孩子,就應該對孩子說“不”。
第二步: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通過各種行為,表達自己的不滿,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把這句話當成話,比如說,我覺得餓了,我想讓孩子吃,你就必須吃,給我講道理,為什么你要吃,為什么要吃,就是因為你覺得這樣吃才是最好吃的,才是最能讓孩子感覺到快樂的,因為我們會通過威脅的方式,來讓孩子去完成自己的事情。
這個時候,家長只有我們尊重孩子的需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愿,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會慢慢地建立起安全感,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慢慢地學會自主,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我們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把孩子當成我們的孩子,控制孩子的行為,就會讓他們認為這件事情是對的。他就會對自己越來越不自信,也就會表現得越來越糟糕。
就像前文說的一樣,孩子的行為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過往的行為,也照出了我們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肯定、鼓勵、表揚和認可,這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就不會在迷茫的時候,尋求幫助,從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所以,要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學會用“聰明”去影響孩子,而不是用“叛逆”去傷害孩子,從而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對父母心生恐懼,越來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叛逆”,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呢?
1、正確認識和理解孩子,接納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他們可能是出于好心,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斗毆,被同學欺負,成績下降,心情不好,或者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孩子在叛逆期的時候,更加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才能找到問題所在,幫助孩子走出叛逆,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
2、換位思考,理解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其實和大人的判斷能力是有差距的,他們會因為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而不會和父母產生矛盾,父母也可以多理解孩子,不要總是責罵孩子。
3、尊重孩子,消除隔閡
叛逆期的孩子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他們開始了獨立的思考,孩子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希望家長能夠理解自己,因此他們不愿意總是和家長對著干。
我們不妨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認識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父母也才能對癥下藥,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
3、多與孩子溝通,促進親子關系
當孩子處于叛逆期時,他們會變得情緒多變,所以在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們進行溝通,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