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叛逆期是一個孩子心智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里程碑。孩子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有了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從而變得有主見、自信、獨立,和家長有了距離感。
但是叛逆期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可能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我身邊有一個小孩,剛上初一,父母的話他永遠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經常逃學逃課,甚至用自殘的方式威脅父母。有時候,甚至拿菜刀砍傷了自己的媽媽,嚴重時,還有砍斷了爸爸的脖子和手腕。
一個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就這樣毫無征兆地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孩子。
他爸雖然意識到了不妥,但仍然用粗暴的方式對待他。
他有時還會打他,有時還舍得用腳打他。他挨打之后,心里很恐懼,很害怕,怕這個家不和他住一起。
自從上初中后,他像變了一個人,經常逃課,做任何事都畏首畏尾。
尤其是每次期末考試前,他總是失眠,睡不著,吃不下飯,一整晚胃口都會不舒服,“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有時他也會說:“我不想看書,我害怕考試。”
后來,他甚至輟學了,“我感覺我是個廢物,沒有價值連城。”
父母知道了,就會對他說:“你要是在學校能好好學,就好了,考上好大學,那你就不是一個正常人。”
可他的內心一直是渴望成功的,渴望被認可,渴望被尊重,特別渴望被愛,渴望被人喜歡。
所以,請不要總是用自以為是的“教育”去左右孩子。
就像那個總是考第一的孩子,他是不想被人看到的,如果父母總是用“打擊”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會有樣學樣,變得更加叛逆。
三、有暴力教育的家庭,是孩子易患抑郁癥的高發地。
心理研究表明,從小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因為經常被父母打罵,會患上多動癥,注意力不集中,性格上容易變得自卑怯懦。
教育專家賈宏夫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父母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好榜樣,家風正氣,孩子才能和父母的關系更加融洽。
四、容易被父母溺愛、脾氣暴躁的父母,是孩子易患抑郁癥的高發地點。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非常嚴厲,一旦孩子犯了錯誤,就會嚴加斥責,甚至體罰孩子,孩子在家長的嚴厲教育下,會變得膽小懦弱,害怕犯錯誤,長大后容易缺乏自信,性格上總是唯唯諾諾諾,做事也總是膽怯慌張,不敢嘗試新鮮事物。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眼里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孩子本身就是一張白紙,你對孩子怎么去教育,直接決定了孩子會成為什么樣。
沒有天生的成功人士,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一個人。
1、凡事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獨立,有責任感
當孩子已經上小學了,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自己動腦筋,自己去解決問題,在孩子自己完成任務的時候,我們不要總是提醒孩子該如何去完成,而是應該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給孩子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這樣不僅能夠讓孩子養成獨立的好習慣,而且還能夠讓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不依賴別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更加順暢的發展。
2、家長要學會傾聽,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當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時候,家長不要總是去打斷孩子,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傾訴,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說下,了解孩子的內心,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不要去打斷孩子,不要去阻止孩子,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也可以給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總之,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總是習慣性的批評孩子,可以給孩子一個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并且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聽父母的話的。
3、不要太過專注于解決問題,要適當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在解決問題時,也要注意到孩子的專注力,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有益的玩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安靜的故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孩子就能夠集中精力去想問題。
4、不打斷孩子
當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的時候,也會變得不再專注,專注力是孩子學好一門功課的前提條件。家長如果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大愛學習的人,就要不打斷孩子,讓孩子盡情的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這樣孩子就能夠放松大腦,讓大腦給自己減壓,而不是過于專注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面,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惰,想要學好,就要經常性的休息,而且要經常性的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