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被父母打耳光,男孩只能咬牙堅持打到雙耳生風
8月22日,小外孫在廣州生活。當天,因沒完成作業,孩子把爸爸媽媽給的伙食費,10 元錢扣費了,一共 2 萬余元,而剩下的兩千元,這筆錢則被他打了染 網,使他的整個生活都變得暗淡無光。
父母打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一種無能的表現。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大腦的某些區域(前額葉皮質)體積比一般的孩子,縮減 5 個回路。
前額葉皮層是大腦的“司令部”,負責邏輯思維、計劃等高級認知功能,這是人類大腦的研究員,負責管理人的情緒和決策,也就是負責管理他人情緒和決策。
如果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孩子會處于長期焦慮和恐懼當中,甚至形成創傷后應激障礙,影響大腦正常發育。
3. 控制孩子的心理,避免錯誤
知乎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個小女孩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爸爸我媽媽經常打我,有一次我媽打我的時候還扇了我耳光。”
視頻中的爸爸是在某件事情做了壞事,但是卻沒有注意到女兒的異常。
這個小女孩倒是蠻不講理,多次勸說也無濟于事。
最后,爸爸實在忍不住打了女孩,女孩還手,爸爸還很得意地說:“打得好!”
看著被打的女孩,顯然,爸爸做錯了什么。
心理學家默薇在《與青春期孩子的18場合》中說:
孩子喜歡不喜歡被打,是因為被打的那一刻會覺得很委屈,不被重視,被指責,不被信任,不被理解。
而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要的并不是父母的打罵,而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
就像是《野性養育》一書中說的: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反抗權威,還會為了保護自己,而不惜一切代價反抗權威。
所以,父母打罵孩子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他可能會在你打完他的時候,哭著跟你說“我不想再被你打了”;或者在你打完他的時候,跑過來尋求幫助,跟你說“我害怕,我覺得很難過”;或者在你不知道他為什么又犯錯的時候,他會罵你“我怎么就不能容忍你,再犯錯就打你,讓你一直犯錯”等等。
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自尊心,打孩子的時候,其實是想給他們講道理的,他們也渴望得到大人的尊重,你應該暗自給孩子思考的余地。
不要讓孩子在最需要尊重的時候,被迫接受大人的權威。
第六個叛逆期:6-8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之后,他們的主要社交活動,就是在家里,出去玩了,就是出去玩,無論是去商場還是去外婆家,小朋友們都是玩過家家,在自己家里,或者是和小伙伴們玩過家家,有時候就會扮演小大人,家長扮演不同的角色。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很簡單,因為孩子小,對家長的指令不感興趣,所以這時候,孩子想要去和小朋友玩耍,但是他們的能力還達不到,于是,就會出現這種狀況,這個時候,大人要注意維護他們的權利,同時要讓他們體驗到成功。
第七個叛逆期:
7-9歲,準大人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干,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啼笑、非常任性、非常任性。
此時,家長要注意了,如果孩子出現以下這幾種情況,很可能是進入“叛逆期”了:
1. 過了“嬰兒期”,基本學會了獨立
孩子從嬰兒期走向獨立,與母親分離,必然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但這種焦慮并不會持續太久,而是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學習,逐漸完善自我意識,掌握生活技能,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才能順利度過這個“心理斷乳期”。
2. 會和家長唱反調
處在“小大人”的孩子,通常做事特別莽撞,并且脾氣越來越大,說起話來,話極易發火,甚至不耐煩。
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聽取家長的建議,甚至會直接頂撞家長,以示抗議。
3. 家長說什么都成了“屁”,最后反而對孩子不耐煩了
家長如果對孩子的行為聽之任之,那么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可當孩子變得越來越“聽話”,家長就會覺得孩子的叛逆期就會慢慢度過了。
4. 容易受外界影響
孩子如果經常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那么他們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
當孩子回到家后,如果受到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那么他們很有可能會跟著父母一起學習,并且也會運用到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