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6歲叛逆期玩手機,幾乎是家長的“通病”,手機上的“青少年模式”在不可更改的情況下,也不能夠完全關閉。尤其是當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后,越發地渴望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手機。即使是高考之后,家長也不能再把手機當成了孩子手中的“小伙伴”,而是應該把手機當成一個培養孩子良好性格、行為習慣的“助力器”,“助力者”的角色從家長變成了孩子的“教練”。
當今社會變化激烈,信息量大,即使是成年人對于手機也都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更何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們。當孩子使用手機時,父母是要履行監護職責的,孩子不是用來玩手機的,而是用來學習和查閱資料的,在孩子的手機上也是家長需要有一定的嚴格管控,不要把手機當成了孩子的“保姆”,父母應該適度降低手機的使用頻率。
2. 父母要以身作則
很多家長都認為手機是孩子的“保姆”,因為自己離不開手機,甚至有些家長會將手機作為孩子的“玩具”,把手機當做“哄孩子”的工具。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的行為就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跡,當父母沉迷于手機時,孩子也會學習父母玩手機的行為。在模仿家長玩手機時,孩子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把手機當成了父母的玩具。孩子的潛意識里想要玩手機的欲望就會被逐漸養成。
所以,想要孩子少玩手機,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
只要你能堅持閱讀、運動、旅行,孩子也會越來越愛運動。
3.父母以身作則
家長要嚴于律己,不要自己都還沒到“手機”的時候,就讓孩子遠離手機,自己也要行動起來。
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雖然在看手機,但是并沒有發出類似于手機發出的聲音,也沒有拿起那個聲音的。
所以,想要孩子少玩手機,父母要先做好榜樣。
那么,父母回到家后,最好把手機調成靜音,并且不要總是玩手機,給孩子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給孩子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溫暖。
4.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就像是一塊神奇的石頭,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影響極大,孩子耳濡目染,在父母的影響下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你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孩子心里會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你“爸爸媽媽,請你們再玩手機,我就長大了?!?/p>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陪孩子討論相關的話題,并和他一起探索這個有趣的世界。
5.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小時候其實也沒有什么自制力,特別是當他們想要玩手機的時候,如果家長不加以限制,他們會一直想著玩手機。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認為可以在手機里獲得無比重要的知識,這會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作為家長,可以在孩子手機上安裝一些學習軟件,讓他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再無聊,同時也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這樣子也能夠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變得更加專注,家長也能夠輕松一些。
6.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當然手機的問題也是需要限制的,不過也不能因為這種禁止就放縱孩子玩手機,讓孩子對手機的渴求越來越多。
這樣只會讓孩子對手機越來越上癮,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導致孩子的視力下降,對身體發育也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因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給孩子定下合理的規矩,讓孩子能夠自我控制。
這樣的話,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這個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