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孩子不聽話打臉了,家長們又會悔之晚矣。
近日,在《人民網》欄目,馬家輝也在微博上看到一則新聞,感動不已。
他說:“我在小區碰到了鄰居,他女兒洋洋的媽媽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但洋洋在讀小學六年級,成績很不理想,到了初三就開始抓狂。”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他苦口婆心地說了很多,鄰居雖然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卻被他兒子嗆得有些沮喪,說他孩子挺調皮的。
他兒子的數學成績不好,老師和家長都反映洋洋上課總是走神,課上小動作多,還總是和同學發生打斗,影響到同桌,同學不愿意跟他玩。
他的父母很著急,但又管不得。于是他就帶著兒子到了一家心理咨詢中心。
兒子的診斷結果是:抑郁癥。
夫妻倆以為兒子不是抑郁癥,其實是抑郁癥。
夫妻倆這才知道,洋洋被抑郁癥盯上了,而且已經發展到了中度。
他們以為孩子得了抑郁癥,就是“鬼神附身”,就是“不正經”,于是對孩子進行嚴密的監視,非但沒有發現孩子有抑郁癥,反而諷刺挖苦、諷刺挖苦孩子,還對孩子又打又罵,孩子越來越抑郁。
看到這個新聞,我和老公都震驚了。
我沒想到的是,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會得抑郁癥。
圖片來源于網絡
孩子的父親對我非常嚴厲,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孩子知道后,也非常抗拒,不愿意跟他說話。
即便我們在孩子面前,也是面無表情,總是想用各種辦法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
孩子第一次見到我們時,他小小的眼神里充滿了不自信,他從來沒有想要向我們求助,只是想要一個人呆著。
也許他以為是爸爸已經改過了,但是,結果就是這樣。
父母除了監督他的學習外,還需要用各種辦法來對他進行心理安慰。
“爸爸,沒事了,我只要想上學,就不去學校,如果自己想上學,爸爸就在旁邊陪著你,好不好?”
“好,那你去學校,咱們一起去看一下心理醫生。”
在孩子被診斷為重度抑郁以后,往往孩子的父親既不能接受孩子的現狀,也不能接受孩子的現狀,還經常訓斥孩子,這樣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學校了。
可以在咨詢師的建議下,讓孩子的父親進行一番“治療”。
父親對孩子的病情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只是不開心,心情不好,只要不上學就可以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直處于一種壓抑的狀態,得不到來自父親的任何回應,以致于他越來越嚴重的不愿意去學校,最后嚴重的說一句話:“要不是因為這次沒考上就能上清華北大,我真的就完了!”
小林的父親聽了之后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把小林的手機沒收了,并且嚴令禁止。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被逼著學習,在壓抑的環境下,想必也沒有心思好好學習了,父母認為孩子不想上學是在耍手段,但實際上孩子只是在抱怨,所以小林的爸爸知道孩子早戀了,擔心孩子做出過激的行為,便沒有對孩子的行為做出過激的處理方式,這就導致了孩子與父母之間出現了隔閡。
由此可見,當父母與孩子出現隔閡的時候,孩子更愿意去和父母交流溝通,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指責,父母只有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才能夠和孩子更好的溝通,幫助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
孩子在青春期都會有哪些行為表現
1. 愛挑戰父母
在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擁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孩子還是比較稚嫩的,他們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一般情況下,這也是孩子們叛逆期間的一些表現。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與別人發生沖突的話,他們可能會先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發現孩子對于自己的關心是缺少的,那么孩子就會對于父母產生依賴感,希望父母能夠陪伴自己,這樣的一個舉動,也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一種不耐煩的情緒。
如果孩子經常與父母產生矛盾,就會讓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非常的叛逆,所以父母要懂得去安撫孩子,這樣的話,孩子也不會再那么討厭父母,能夠在與父母進行溝通的時候,可以多聽從父母的建議,而不是每次與父母進行爭吵的時候,就大喊大叫。
2、 青春期的孩子在與父母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的需要父母的陪伴
,所以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他們也會尊重孩子的意見,不過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用詞。
其實在親子之間進行溝通的時候,我們不妨用更加溫柔一些的方式去和孩子進行溝通,不過在溝通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用詞,這樣的話,我們的教育效果才更好。
3、 學會傾聽
溝通的最終目的是要使人愿意交流,那么我們就應該在溝通過程中傾聽孩子的心聲,
而不是只是將自己想說的話去輸出,這樣的溝通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