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讓孩子叛逆的原因(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叛逆)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作者 |錢志亮
插畫 | 在在
孩子叛逆,是最讓父母頭疼的事情,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這個年紀的孩子,生理到心理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叛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如果是有耐心、懂得放手的父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得很好,叛逆是可以避免的。
相反,如果前期的教育方式不當,很容易為孩子的叛逆埋下隱患。
正如《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作者所說:每一個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叛逆的家庭”。
以下三點,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父母需警惕。
01
缺少有效的對話和溝通
面對孩子的叛逆,無法溝通,經常有家長無奈地問:“這孩子是怎么了?”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經常和父母反著來,不僅僅因為到了青春期,而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的教育中,積累了很多親子關系的矛盾。
孩子的叛逆不是朝夕之間,而是蓄謀已久。
我身邊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有的能平穩地度過青春期,有的每天和父母歇斯底里,造成這種局面反差的關鍵就出在親子關系上。
如果父母不調整溝通策略,繼續居高臨下對孩子指手畫腳,叛逆是必然的。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名14歲的初三學生,在學校走廊被其母親當眾扇耳光后跳樓自殺,不治身亡,他用最極端行為反抗自己的父母。
這些悲劇的發生,不是輸在父母對孩子的愛太少,而是輸在了溝通方式上。
網上有人總結過孩子不愿和家長溝通7大理由:
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這是很多孩子的心聲。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對抗家長,長期的無效溝通,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內心的隔閡,孩子的爆發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跟他建立好關系,慢慢地去贏得孩子的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及時地幫助到孩子。
會溝通的父母,孩子根本不會叛逆。
02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遠也長不大。
如果父母無視孩子成長,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設置的禁令太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有位家長說過這樣一件小事:
女兒現在13歲,讀初一,媽媽為了了解孩子,以“小孩子哪有什么隱私”的理由,經常趁打掃房間的機會偷偷翻看女兒的日記。
有一天正好被女兒撞到,母女兩大吵一架:
“你才多大,我看又怎么了?有什么事是你媽不能知道的嗎?”
“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那次爭吵以后,女兒再也不和媽媽說話,二人陷入了很長時間的冷戰當中。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做:“心理邊界”,孩子的心靈和領土一樣,也有一道邊界。
孩子的成長過程,往往就是跟父母建立心理邊界的過程。
10歲之后的孩子,隨著身心和學習環境的變化,越來越渴望交友,渴望獨立,邊界意識也越強,渴望大人的尊重,你干涉得越多,他反抗得越激烈。
當父母侵犯孩子“邊界”,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繼續“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抵觸情緒爆發,很容易發生嚴重的沖突。
正如海姆·G·吉諾特說: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
03
缺少關心和陪伴
愛永遠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忽視和缺少陪伴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
《父母的覺醒》中提到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單身父親彼得曾同15歲的兒子安德魯有過一段極難相處的時光。
那段時間,安德魯的表現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癥:疏遠父親,只喜歡同朋友出去晃蕩,上網聊天直到深夜,不做功課,功課不及格。彼得對此大為惱火,父子的關系陷入了失調狀態。
在安德魯更小的時候,他們的關系很親密;然而最近幾年,他們之間的交流只剩下了激烈的爭吵。父子二人為了家庭事務和安德魯的功課爭吵不休。安德魯經常謊稱功課都做完了,其實他連碰也沒碰過。
在一次沖突中,彼得怒不可遏,打了兒子的臉,并說自己后悔把他生出來。
這位父親的經歷是無數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曾遭遇過。
表面上看都是孩子的問題,但如果去了解這個家庭,會發現這位父親長久以來都沒有傾聽過兒子的心聲,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沒有愛的連接,父親就只能看得到孩子在掙扎著逃出自己的掌控,看不到孩子的內心。
叛逆的孩子也是很無助的,他們想要尋求別人的關愛,如果在父母這里得不到,就會跑去朋友那里,很容易因為過度相信別人而受到蠱惑,引發一系列行為問題。
面對叛逆的孩子,最難得的事情是愛和理解。
總之,與叛逆的孩子相處,他越叛逆,你越是要冷靜,如果你總是發飆,孩子會反抗地越厲害。
面對孩子的叛逆,請放下對家長權威的執著,不要認為叛逆是孩子在存心挑釁你,不尊重你,而應該把這種行為當成孩子的求助,當做他們不知道該怎么表達。
把自己當成是幫助孩子的角色,你才不會那么容易被孩子的“不聽話”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