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逆反心理(成長中的三個逆反期)
人在成年前,經歷兩次逆反期。分別是二至四歲幼兒期,要求行為獨立,十一二歲到十五六歲的青春期,要求思想獨立。逆反是成長的需要。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第一個逆反期,幼兒要求行為獨立,我去哪里我做主。
比如今天,二歲多的核桃同學和姥姥姥爺戶外秋游,只見核桃撒歡兒向前跑,而且是上臺階,雙腿緊跑,雙手揮舞,做著保護動作(我理解是預防萬一摔倒能及時自救),直到找到目標——姥爺。此時,小家伙看著被落在后面的姥姥,宣告勝利,滿滿自豪。這一時期的孩子因行走奔跑,視野擴大,充滿好奇和探索欲。喜歡到處走走,看看,摸摸,模仿他人做事,行為不愿受限制。家長需要耐心陪伴,指導孩子學習生活上自理,并力所能及做些簡單家務。孩子通過大人幫助和自己努力,完成任務,受到肯定,會樹立自信心,形成“我是有能力的,我是可愛的”良好體驗。反之,限制孩子行為,孩子會逆反,焦慮,“不聽話”。
第二個逆反期是青春期,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階段。孩子身體生理快速發展,接近成人。與身高體重性特征快速發育相比,孩子認知心理尚未成熟。逆反表現為,認為自己長大了,要求思想獨立,人格獨立,權利地位與大人平等。渴望獲得尊重,信任,認可。希望擺脫家長的控制。孩子想做的事情會自覺克服困難,主動經受挑戰。比如今天,一平和爸爸去生態園撈魚,全心投入,奮不顧身,手指意外受傷縫針也無懼色。
青春期,孩子格外注意個人形象,重視同伴關系,渴望在集體中有歸屬感。對家長或他人干涉阻止其自主思想的語言行為,堅決反抗,向控制方爭取獨立自主權。此時危與機并存,“危”指孩子面對阻力,情緒易激惹,行為易極端。“機”是指,如尊重、理解孩子,能修正之前親子關系中的遺憾,指導鼓勵孩子積極爭取權利,與孩子建立信任聯盟。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變化與優勢,揚長補短,自信樂觀向未來。
此時如孩子得不到理解與關愛,找不到歸屬感,如,在家被壓制,在校被孤立。加之之前的心理創傷,容易出現一些嚴重問題,比如網絡成癮,厭學逃學,青春期精神心理問題(交往困難,行為退縮,敏感偏執,強迫,抑郁)甚至扭曲現實,自殺,敵對,甚至反社會行為。
作為家長,孩子成長的監護人,要預防引領在先,做好孩子青春期的護航者。
一是自愛。提前和孩子講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及應對保護措施。比如,告訴孩子保護自己身體,維護人格尊嚴的方法途徑。身體、人格尊嚴和合法權利不受任何人的侵犯。如果遇到傷害,自救,求救方法。
二是愛人。和孩子討論如何正確評價老師,交朋友的重要性和相關標準。如,學博為師,身正為范,友直友諒友多聞等。
三是審美。與孩子交流對美的理解和對自我與家長的評價,用態度和行動表明家長是孩子永遠可信任的朋友。
切實把孩子當成平等個體去尊重,理解,不強制孩子按家長的意志做事。在可控范圍內允許孩子試錯,比如,孩子因為貪玩或其他個人原因放松了學習,家長發現提醒了,但是未能引起孩子重視,導致作業未完成,可以及時和老師溝通情況,借助老師力量推動改變,如果仍然沒改,導致階段性成績下降,孩子在事實面前會有觸動,此時是教育契機,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出解決辦法。真正做到尊重、陪伴、支持、接納。
尊重:平等相待,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孩子自我教育。
陪伴:特別是孩子遭遇失敗或挫折時,感受孩子的感受,討論解決方案。
支持:支持孩子嘗試,創新,探索,勇敢做自己。
接納: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微笑守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