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何處理親子沖突呢視頻(疫情期間如何處理親子沖突呢)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表示:“想好好跟孩子談談,結果話不投機半句多,一出口就成了話題終結者。”“我好心好意提醒他,結果人家滿臉不屑,拒我于千里之外。”學生也一肚子委屈:“父母明明一點兒教育經驗都沒有,卻要求我必須按照他們說的去做,說什么都是為了我好,還不接受反駁,否則我就變成了不識好歹的不孝子……”“那么作為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保持健康的關系呢?這篇文章將從心理學角度給大家提供參考。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第一,尊重孩子的“心理界限”,給予必要的自主空間。
有了原因,應對方式就有了目標。
首先,就角色層面,家長需要做一些“心理功課”,了解孩子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滿足孩子必要的心理需要。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需要足夠的自主空間表達自我,渴望有自己獨立的自主選擇權,這也是心理成長路上人格塑造成型的必經階段。家長不僅需要讓步,還要有允許孩子犯錯的勇氣和魄力,不要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通過講大道理的方式來企圖改變孩子的認知。成長路上沒有捷徑,犯錯或許就是唯一的捷徑。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親身體驗,允許孩子試錯,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具有較強的心理彈性和耐挫力。
筆者曾經在一次中學生和父母關系的親子溝通開放調查問卷中回收了260條有效的反饋信息,調查結果顯示:44%的中學生不會把心事告訴父母,不把心事告訴父母八成以上的原因是怕嘮叨,想自己獨立解決,這從側面證實了中學生對于自主選擇權的渴望。
調查顯示,中學生最不喜歡父母做的事情中,占比最高的是不斷催促作業,監督具體的學習內容并干涉學習方法及限制個人擇友自由、休閑自由;其次是父母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再者就是重復講一些大道理,采取說教式教育,這讓他們很反感。
第二,換個角度看問題,沖突的背后是表達人際界限。
調查問卷顯示,94%的子女承認和父母發生過矛盾,另外6%不代表沒有矛盾,70%因缺乏自由活動空間、不被理解、受罰責罵而煩心。
由此可見,親子沖突的發生具有普遍性,而沖突的背后是子女在爭奪屬于自己的空間和自主權。親子沖突表面是糟糕的矛盾、不和諧,但凡事各有利弊,這也是沖突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它的心理意義是親子雙方通過矛盾沖突來間接表達自己的“心理界限”,憤怒是表達界限的重要方式,雙方在不斷磨合中會形成一個隱形的“心理界限”,這個界限是每個家庭最終成型的溝通模式。
當我們能夠從這個角度重新建構親子沖突的積極意義時,我們就會降低對親子沖突的排斥抵觸情緒,從積極的心理視角看待問題,這也是短期焦點解決的重要方法。
第三,改善表達方式,注重心理感受。
除了認知層面的改變,在親子溝通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問題上,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了解一些有效的溝通技能。親子溝通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是“好話不能好好說”,明明心理動機和出發點是好的,但總是以要求、命令、恐嚇、威脅或者擺事實講道理的純理性思維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對方的叛逆、憤怒、失望、失落或焦慮、恐慌,效果適得其反。
比較有效的溝通方式一定是在有效傾聽的基礎上作出的情感回應,不管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本著尊重、真誠的原則表達內心,能夠換位思考,產生同理心,與對方共情。
比較有實操性的溝通方式是“非暴力溝通法”,它有四個表達步驟,分別是:(1)觀察:保持客觀的觀察,不作任何評價;(2)感受:體會自己和他人此刻內心的感受,并說出自己的感受;(3)需要:通過感受找到問題的根源,也就是溝通的目的;(4)請求:找到問題的根源后,明確、具體地提出請求。
舉個例子,父母一般在看到孩子坐在電腦前很長時間叫吃飯也沒反應的情境下會發火訓斥,結果雙方不歡而散。
采用非暴力溝通則可以有效避免沖突,例如,
(1)觀察:“我看你今天上午坐在電腦前有三四個小時了,剛才喊你吃午飯,喊了三遍你也沒有抬頭,只是‘嗯嗯’地回答。”
(2)感受:“我心里感覺既傷心又憤怒。”
(3)需要:“我希望得到你的尊重,也希望你能夠有節制地使用電腦,合理安排好休閑和學習時間。”
(4)請求:“下次我叫你的時候,你可以抬頭看著我回答嗎?”如果家長采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相信孩子很難和家長產生沖突,他會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或許也會和家長有深層次的溝通。
通過了解孩子的心理,從而改變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的家庭就會越來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