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當媽后,跟朋友的飯后聊天全是圍繞著孩子。最近有聽到朋友說自己很煩惱,家里不到三歲的小孩子生病了,其實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小小的感冒。對于小孩子來說,雖然是個小小的感冒,但是可把大人折騰慘了,因為給孩子喂藥的過程真的是太痛苦了。
“喂藥”,單單聽這兩個字,可能就會讓很多寶爸寶媽顫抖。你們有沒有想起自己小時候被喂藥的經歷呢?
相信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喂藥的時候,內心都會吼到:我太難了!明明是為了孩子著想,但是孩子的手卻緊緊抓住父母的手腕,就像抓小偷一樣。父母不累個半死是結束不了這場戰斗的。
就因為這樣,對上就有了很多給孩子喂藥的段子,看了后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很多寶媽寶爸們看了后都去效仿,覺得這些方法雖然搞笑但其實很有效果,不僅可以讓孩子把藥吃了,還可以順便逗逗孩子,讓自己也快樂一點,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網這些喂藥方法的危害?雖然搞笑并且有效,但是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危害呢?
錯誤喂藥方式一:強制性喂藥
相信你現在很多人長大后,還記得小時候被父母強行喂藥的經歷,那簡直就是如同噩夢一般。強制性喂藥,其實不僅對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對孩子的身體也有極大影響。
比如寶媽在哄孩子吃藥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就往往會采取這種簡單粗暴的強制性灌藥的方法:捏住寶寶的鼻子,讓他們張開嘴。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寶寶的鼻子被捏住了,只得張口呼吸,這個時候寶寶是在哭的,在這個時候喂藥的話,很容易把藥吸進氣管內,嚴重的話會造成孩子窒息死亡。
錯誤喂藥方式二:用果汁添水送服
藥很苦,所以說寶寶會很抗拒喝藥。很多寶媽們就想出了把藥混在果汁或者糖水中,這樣甜味就會掩蓋住藥的味道。又或者說把甜的東西先給寶寶吃,然后再給寶寶吃藥。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喂下去有可能會導致藥效并不能發揮,那么孩子的藥也就白吃了。
更加嚴重的是有些藥和水果,果汁之類的東西是不能混吃的,他們會產生反應,在藥物分解后會因為藥物的代謝作用,然后使血液中藥物的含量增加,產生不良反應,最后導致死亡。
說了這么多錯誤的喂藥方法,那么怎樣喂藥才是最正確的呢?
第一招:有效溝通,做個好榜樣
其實我們都知道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所以說要想讓孩子乖乖吃藥,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就一定要注意到,自己在吃藥時,可以讓寶寶幫忙倒水喂藥,讓孩子知道生病吃藥,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招:減輕藥的苦味
有研究表明,37度的水溫會讓藥的苦味減少,也可以把藥放在冰箱里稍微冷藏一小會兒,這樣低溫也會讓藥的苦味降低,變得不那么濃烈。但是藥品不同,那么它所需要存儲的條件也就不一樣,所以說給孩子吃藥時一定要先問醫生。
第三招:選擇適合孩子吃的藥
在給孩子吃藥時要選擇適合孩子吃的藥。比如說:有些孩子吃的藥就不如成年人吃的藥味道那么濃烈,也不要去選擇那些讓孩子難以下咽的藥物,畢竟孩子的氣管和食管都還很小。
當然,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身體強壯,也就不用吃藥了。但是如果孩子有了小病,需要吃藥的話,那么一定要記住遵循正確的喂藥方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