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朋友的親戚,還是個蠻好的家庭,媽媽是中學老師,孩子小學時成績很不錯,但是上了中學了交了一些壞朋友,而且那孩子當時只聽朋友的話,不聽父母的話,成績開始一路滑下來,根本就不聽爸媽的話,雖然媽媽是老師,也沒有努力去阻止孩子。
現在,孩子已經20多歲了,每天打扮得干干凈凈的樣子,性格也不錯,就是不愿意去上班,或者說父母也不催著他去上班,而是四處托人去給他介紹穩定工作,類似以前很流行的“鐵飯碗”那種,結果,高不成低不就,孩子就那么每天呆著,打打游戲。那么好的青春時光就被全部浪費掉了。
朋友最后總結說:她媽媽特別后悔上初中時沒有狠抓兒子一把,沒有把控好孩子的朋友圈子,以至于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
孩子開始上初中,的確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這個階段是孩子叛逆時期的開始,也是他開始獨立的關鍵時期,很多原本小學時聽話的孩子,到了初中變得不聽話,叛逆,但是,他們愛聽所謂“朋友”的話。
也就是說,孩子上初中之后,有了一個最突出的特點也可以說是心理上的最大轉變就是:重視朋友!愛聽朋友的話,不愛聽家長的話!
為什么孩子會在初中發生了“畫風突變”狀態?
1.課業變重
曾經遇到過一個小女孩,上初二,她和我說,上初中之后,學習和小學有天壤之別。拿英語來說,初中之后一課的單詞量可能是之前一整個學期的單詞量,而且各種考試特別多,她說自己經常做作業學習就要到深夜。
當時聽得很驚訝,因為我記得自己以前初中時才開始學的英語,但是好像也沒有那么緊張。
2.初中開始正式是孩子青春叛逆期開始
一般說來,孩子從12歲開始進行青春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父母尤其覺得叛逆,也許是長時間的被父母管理,他們很想證明自己是對的,這種狀態可以一直持續到高中,大學之前。
而他們更多的喜歡呼朋喚友,來顯示自己有人緣或者是變成一個團體里的人為榮,生怕別人不接納他。
3.孩子成績變得分化
小學時孩子成績大多數都差不多,或者說自己只要好好學,父母抓的緊一些,孩子就會成績不錯,但是上了初中之后成績分化比較明顯,那些原本在小學里成績還不錯的孩子,因為成績差可能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就可能通過自暴自棄來面對一切。
所以說,初高中階段是需要引起父母重點關注的時期。如果你錯過了孩子之前的成長,一定不要錯過孩子的初中高中成長。
這個階段的教育父母要注意:角色,態度,方法,這6個字。
- 角色:
這個階段的父母一定不要再把孩子當做小孩子,擺出權威的架子來,這只會把孩子推開。
最好的角色是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的朋友,該如何做。
小歡喜中,季楊楊的爸爸為了走近兒子的內心世界,他學習賽車,學習上網,用季楊楊的朋友身份,一點點地走進楊楊的內心世界。
- 態度:
這個階段的爸媽,態度要溫和,如果你在孩子12歲之前更多的是父母的高高在上,那么在這個階段應該更多的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平等。當孩子覺得原來父母也在尊重自己的意見時,也會在態度上變得更柔和。
臺灣教育家劉墉就曾經談起過他朋友的一件事,朋友兒子上高中,父子關系非常緊張,爸爸對兒子的各種行為都很不滿,總是批評指責孩子,但是有一天,他病了。早晨,他督促著兒子快去刷牙,吃早餐,但是兒子說來不及,穿起鞋子就準備走。
那個朋友因為生病,無力再指責,嘆口氣,什么都沒有繼續說,兒子本來已經走出了房門,突然又轉回家,把早餐吃掉了。
后來,他問兒子為什么會突然改變時,兒子說:因為你沒有像以往那樣指責我,反而很虛弱的樣子。
- 方法:
父母一定要利用好,這個階段孩子更重視朋友,更聽朋友話的這個特點,也可以說軟肋,把孩子的教育做到無痕引導。
所謂無痕引導,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要對孩子橫加指責和批評,而是通過比較巧妙有效地引導孩子,保住孩子的面子,又讓孩子覺得沒有受到家長的控制,保證他的獨立人格。
在《媽媽的賬單》里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彼得媽媽每天要求他做一份家務,有一天他覺得不公平,于是給媽媽留下一個賬單,上面寫著:
母親欠她兒子彼得如下款項: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掛號件送往郵局10芬尼
在花園幫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計:60芬尼。
第二天一早,他果真收到了60芬尼,但是后邊也有一張紙條,寫著媽媽的賬單,是:
彼得欠她的母親如下款項:
為在她家里過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為在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
為他一直有一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共計:0芬尼。
小彼得看完之后,臉紅紅的,跑到媽媽的房間里,抱緊媽媽,并將60芬尼塞回媽媽的口袋里。
那么,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該做些什么來引導孩子呢?
1.給孩子找些好的朋友
古代有孟母三遷,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習慣,孟母搬了三次家。
前幾日聽了《人間失格》這本書,這本最著名的日本“喪文化”的代表作的主人公,葉藏,因為遇到損友,教會了他xidu,xing和女人,雖然他很厭惡那個朋友,卻又離不開他,以至于越走越遠,最后自殺。
記得看過湖南一個附中的寢室,6個孩子,全部都考上了清華北大,自從他們在一起之后,就制定了寢室公約,大家一起相互督促學習,最后比學趕拼,都考上了清華北大,這樣相互感染的力量在青春期尤其重要。
孩子,特別是上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僅僅要求他們自律,是不夠的,或者說他們自己也會懈怠的,但是一群人一起奮進的勁頭就不一樣了,朋友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比拼才讓他們堅持更持久。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初中開始更為重要。這時候父母要把關,給孩子找些上進的好朋友。
2.不嘮叨,暗地里想辦法無痕引導
孩子長成一個小小的個體之后,其實就很不喜歡別人指手畫腳,為什么他們不再喜歡父母,而是喜歡朋友,因為朋友不會總是指責,嘮叨他,但是爸媽不是指責就是嘮叨,孩子自然會向朋友靠攏。
父母就需要在各種事情上無痕引導。記得《小歡喜》里面,季楊楊的媽媽就是個很會無痕引導孩子的媽媽,對英子也是,所以英子把她當做自己可以說知心話的朋友。
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季楊楊最初絕對是非常叛逆的孩子,拒絕媽媽的關心,拒絕爸爸的管教,但是媽媽從來都不急,自始至終都是用相信的態度對待孩子。最終,季楊楊還是回到了正軌上來。
3.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回自信,可以通過培訓班的輔導或者自己親自帶著孩子學習,如果效果不好,那就找身邊的 好同學,組織他們一起學習,可以給他們提供寬松的環境,一些他們喜歡的食物,讓他們更喜歡你。
4.不濫用批評的字眼
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都非常敏感,批評的話會讓他更加難以聽進去,平時遇到問題時,想發火說出批評的話時,最好先在心理存一存,想著什么時候說合適,怎么說和說,想好了再說。
孩子成長的階段也會是螺旋形的過程,不可能是直線型或者一帆風順型,爸媽也需要跳出自己的父母的角色來觀察一下,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再對癥下藥。
總結一下,孩子初高中這個階段,會很重視朋友,不想聽父母的話,智慧的爸媽不妨從這個特點出發,在不動聲色中“無痕引導”孩子交往一些積極上進的好朋友,共同促進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讓孩子順利度過他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