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研究(大學生上網行為及網絡成癮探究)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1.0%。
隨著信息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已成為公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均帶來了有益影響。
然而,網絡科技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如長期使用,極易導致網絡成癮現象(IAD)的出現,并隨之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什么是網絡成癮現象(IAD)?
美國匹茲堡大學將IAD定義為:
在具體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性失控,以過度使用網絡而引發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為主要表現,最終產生心理、精神、軀體等一系列綜合征。
現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上網率幾乎為100%,其中網絡成癮發生率約為10%。大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張揚個性、冒險與叛逆并存的時期,往往需宣泄情緒,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學生在現實校園生活中往往不能通過體育活動、心理咨詢等途徑來發泄壓力,苦悶彷徨中可能轉向虛擬的網絡世界。網絡成癮對大學生的學習、身心健康、道德意識及人際交往等方面均產生影響。有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成癮容易造成焦慮、抑郁、沖動、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多種心理健康問題。
分析
調查發現,不同性別、年齡、家庭環境、學習成績水平、近一年內負性事件次數及睡眠質量等,是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危險因素。
- 性別:男生的好奇心及對網絡游戲的迷戀程度遠高于女生,且部分男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因而更易沉迷網絡;而部分女生心理上比男生成熟,網絡對其的影響力可能更大,加之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是否IAD對其學習成績、食欲、睡眠以及心情的影響可能更大。
- 年齡:對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學的新鮮生活使其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新鮮感,會更多的花時間融入到大學生活中去;而大四學生普遍忙于考研、就職等,花在網絡上的時間相對較少。因此,大二或大三年級的學生成為IAD的高發群體。
- 家庭環境: 父母態度對大學生的影響十分深遠,雖然大學生時期多數大學生寄宿學校,但從小到大父母的管教態度及是否鼓勵上網仍可對其產生后續影響,因此單親或聯合家庭下的學生更易發生IAD,而父母離異或家庭重組無疑屬于生活中的負性事件,可對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產生影響。
- 學習成績: 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若產生倦怠、沮喪、情緒低落等情況,容易出現逃課、遲到、不聽課等厭學行為,與其他學生相比在學習過程獲得的成就感較低,從而會轉向虛擬世界尋找成就感,而IAD又加重了他們的學業不良及其他情緒或社會適應問題。
- 睡眠質量:睡眠質量差者可能花更多的時間上網,而長時間不良坐姿造成的肩部疼痛,食欲不振、視力、睡眠質量及免疫力下降等問題,繼而形成惡性循環。
對策
研究發現,睡眠狀況、學習習慣、體育鍛煉、人際關系、應對方式與青少年IAD呈負相關。
因此,應從大學生角度出發,針對上述影響因素制定合理防治措施:
- 積極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家庭結構,注重心理健康宣教,幫助其以正確的渠道發泄情緒,鼓勵參加有益的校園和社會活動等;
- 學校應注重營造良好的上網氛圍,社會多給大學生IAD關注,如公共上網區域張貼健康上網相關宣傳提示、組織相關公益活動等。
供稿:福建省疾控中心愛國衛生工作所 居文
配圖來源于網絡
福建疾控
傳播健康知識,
展示疾控風采!
收錄于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