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說話哭鬧怎么教育(脾氣暴躁,不愿和家長交流的孩子怎么辦)
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有的乖巧安靜,有的活潑好動,有的孩子比較寬容大度,有的則是一點小事都可能發脾氣。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在教育的路上家長要做的有很多,不僅需要照顧他們的吃穿,還要在行為和習慣上為孩子做出修成和引導。
哭是孩子從出生之后,第一次向世界表達的語言,當小嬰兒剛出生不會表達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他們用哭來向父母提出要求:餓了,要換尿布了,不舒服了,想睡覺,想抱抱,都會用不同的哭聲來表達不同的需求。
哭聲充滿了孩子的情緒,沒有邏輯可言,這個時候家長不會對孩子哭有別的想法,因為他們一定是感覺不舒服或者有需求才會哭。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會說話,能夠用語言表達的時候,哭的含義就開始豐富了起來,傷心了會哭,撒嬌了會哭,甚至用哭來作為一種武器威脅父母。
這個時候的家長有可能會采用恐嚇或者威脅的方式來讓孩子停止哭泣,或者用欺騙來轉移孩子注意力,試圖讓他們停止哭鬧。
從表面上制止了孩子的哭泣之后,家長有沒有想過對孩子的心理會有不好的影響呢?很多人其實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自己想哭的時候家長大聲呵斥:“不許哭!”然后就會把眼淚生生的憋回去。
有這樣經歷的人,長大之后就不愿意在別人面前表露傷心的情緒,甚至不愿意在別人面前落淚,認為這是一種很丟人的行為。
情緒被壓抑之后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重傷自己,負面情緒被埋藏在心底等待著下一次的爆發。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情緒理論:情緒的反應針對當下的情況只有2%的能量,98%都是過去的經歷累積的回憶造成的。
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也要明白,有可能看起來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孩子大哭大鬧有可能未必就是因為當下,很可能是過去事情集聚在內心的情緒導致的。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生氣發火釋放出來的都是累積的情緒,如果孩子被家長呵斥道不會哭了,對家長和孩子來說就相當于切斷了情感鏈接的紐帶,當孩子不愿在家長面前表現委屈和脆弱的時候,他們內心也披上了厚厚的鎧甲。
有的家長抱怨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和孩子無話可說,一說就吵架,這個時候已經不僅僅是情商低或者沒有同理心就能解釋得了,要認識到之所以造成了現在這樣的結果,不能僅僅只用叛逆期來定義,一定是早年教育中家長在情緒管理上出現了問題,從而影響了與孩子之間正常的交流和溝通。
在傳統文化中,眼淚是軟弱的表現,尤其是男人哭泣會被看不起,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所以很多男性都只會壓抑情緒而不會正確釋放和表達。
這與早年家庭教育缺失有關,家長首先要意識到,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哭并不是懦弱的表現,相反能夠想哭就哭的孩子說明他們不害怕在別人面前展示真實的情緒,勇敢表達脆弱,是值得鼓勵的。
不過會哭和愛哭是有區別的,有確切原因的哭是在釋放情緒,沒有原因的哭就是在無理取鬧了,面對故意哭或者是總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要如何引導才能讓他們知道如何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呢?
1. 身邊有反面教材
之所以孩子用哭鬧來解決問題,就說明他們是從別人身上學習而來的,如果家里有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家長,那么家里有遇到問題之后用發火來表達情緒的孩子就不足為怪了,孩子都是有樣學樣,家長,周圍鄰居的孩子和幼兒園的伙伴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不管家長有沒有不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平時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正確表達和溝通,而不是動不動就發火。
2. 有“成功”經歷
當孩子用發火或者哭鬧來威脅家長的時候,就說明他們之前是有過成功經驗的,年紀小的孩子是隱藏不了心事的,他們如果用這一招來威脅父母,從表面上是能夠看出來的。
一旦發現了假哭或者撒潑打滾的行為出現,家長就要馬上制止或者堅決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有一就有二,一旦讓孩子抓住了家長的行為模式,他們就會在今后一直用這一招來讓家長滿足自己的要求。
不能因為面子而在公共場合滿足孩子的哭鬧要求,一旦他們成功之后,下一次就會故技重施。
當孩子通過哭鬧來讓家長滿足自己要求的時候,要做到四不“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打罵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說教和走開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內心情感被忽視,這個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無聲的陪伴。
在他們身邊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重視,而不出聲,則是對孩子哭鬧最好的回應,讓他們知道家長對原則的堅定。
等到孩子冷靜下來之后,再和他們平靜的溝通。然后通過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和他們一起制定規則來讓孩子懂得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養成有話好好說的習慣。
如果孩子習慣性的用哭鬧來單純的發泄負面情緒,家長要做的就是要全程陪伴,不要讓他們壓抑自己的內心,當孩子明白了父母能理解自己,沒有受到阻撓的發泄過后,自然就能夠慢慢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在經歷情緒風暴的時候,家長不應該束手旁觀,更不能一味的指責和批評,有的時候無聲陪伴就是接納的表達,當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承認和理解的時候,自我療愈的力量就能啟動,逐漸哭泣和發脾氣的頻率就會減少,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從而發展出更好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