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的建立與溝通(親子關系中的有效溝通)
身為父母,你有沒有被孩子的問題難住呢?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特別是一些比較嚴肅的話題,該如何開啟對話,又該講些什么?
很多時候,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時,可能會脾氣變得急躁,或是躲開不談,這對親子關系都沒有益處。
《給家長的溝通書》一本以實用會話案例,建立起超凡親子關系的書。
本書作者艾米·阿拉瑪爾博士和克里斯廷·施利希廷博士,一位深耕教育領域十五年,一位專研心理學和健身健康理念。
兩人將自己的多年實驗轉化為實踐,幫助家長擺脫世間的無盡干擾,養成與孩子日常交流的習慣,并以此方式與孩子建立聯系,成為孩子能夠尋求建議和慰藉的人。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在這本書里,對于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常見的親子話題,有哪些非凡的提示和活動?
01 日常會話也可以深度交流
迪帕克·喬普拉說:“思緒被壓縮成語言,里面蘊含著的,是魔法般神奇的力量。”
新學期才開始,家長群里就出現了“與孩子斗智斗勇”的誓言。
當“戰役”開始,我們通常會把教育的初衷拋到腦后。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是要培養一個獨立的成年人。我們希望孩子能獨立做事,接受挑戰,并找到自我。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總希望他們按我們的方法去做,但按部就班地跟著家長的每一步去走并不是真正的成長。
你是否知道,你的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是什么?什么東西會給孩子帶來快樂呢?
對于你的孩子來說,現在最讓他感到難過的東西是什么?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當你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留意一下,答案是來自于你自己的認為,還是孩子親口告訴你的?
在《給家長的溝通書》中,有詳細的溝通內容,包含孩子問家長的,還有家長問孩子的。
我們需要從對方的嘴里得到答案,不只是為了答案,關鍵是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讓對方感受到,我們想要了解你!
02 對話的基礎是打開心扉
卡爾·W·比納說:“他們可能會忘記你所說的話,但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
在一次心理咨詢的時候,咨詢師問我為什么會有自己很差的感受。我記得那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產生的想法,具體的事情已經記不起了,但那場景,那感受,時隔三十多年,依然能夠體會到。
情緒和心靈是密不可分的。有些人會因為很小的困難或是失望而放棄抵抗,也有人能擁有強大的韌性并能度過劇烈的情感風暴。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足夠的韌性和力量,在未來的生活中能經受住生活給他們帶來的任何困難。
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辨別自己的情緒,讓他學會在瞬息萬變的青春期擁有找到正確道路的技能。
同時,這對于家長來說,也是一場不小的挑戰。因為,你先要認出自己的情緒。
比如,心理學家建立的悲傷的五個階段,幾乎每個人在悲傷的時候都會經歷,但又有幾個人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呢?
1、否認:拒絕接受悲傷的現實。
2、憤怒:對失去產生了憤怒和強烈的情緒。
3、討價還價:做出改變或其他犧牲希望情況能有所好轉。
4、抑郁:對失去感到沮喪和悲傷。
5、接受:接受了現實并翻篇。
我們需要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并鼓勵他也這樣做,即使是那些憤怒的感受也可以說出來。
最后,和他一起解決問題,支持他,讓他知道自己信任他的方式并愿意幫助他。
03 通過交流培養孩子的品質
海倫·凱勒說:“安逸、平靜的生活是無法錘煉人的品格的。”
品質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他做出的決定和行動的集合,家長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也能最終做出理智的決定。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我們也要明白,雖然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好人”,也必須接受他們的不完美。也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呵護和愛的是他們本身,并不是不犯錯的“好人”。
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可以很好、很善良、很有愛心,但仍然可能會有憤怒、沮喪和嫉妒的感受。
擁有良好的品質并不意味著就能永遠做出正確的決定,不僅意味著我們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還代表著我們將如何運用語言和行動與他人進行溝通。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行動勝于語言。”
當困難出現時,我們會堅守自己的信仰、道德和觀念嗎?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舉出自己的行動和信念相符及不符的時候的例子,幫助孩子找到其中的不同。讓他明白,擁有良好的品質,不是堅持不懈地以高尚和光榮的方式做事,而是要盡一切努力去做正確的事,并在犯錯時從中學習。
《給家長的溝通書》通過養成日常對話的習慣,讓家長與孩子保持密切的聯系。
書中有著豐富的實用信息和策略,不論是建立穩固基礎的日常聊天,還是帶有安撫性質的理解性溝通,又或是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信和勇氣的激勵性對話,都將增加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幫助我們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