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能夠更好地向孩子表達和傳遞愛(家長如何增進孩子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一個家庭在有了孩子后,時間、金錢、感情的重心基本上都會向孩子傾斜,把孩子當作家里的寶養著;另一方面,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尋求一些問題的答案,比如:在這個家庭中,我在大家心目中處于什么地位、家里的大人是否愛我等等。
小孩子具有敏感的內心,容易僅憑直覺而不是理性思考去做判斷。有時孩子要求爸爸媽媽陪著玩,但大人有時一時半會兒來不了,孩子就開始“胡思亂想”,認為家長不愛他、不想和他玩,只顧忙自己的事情,覺得自己不重要,所以必須要做點兒什么來吸引家長的關注,而且要再次證實一下剛剛的想法是否正確。
當孩子感覺不到愛時,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尋求愛和關注上,而為了尋求家長的關注,他們可能采用違抗家長命令、不配合家長等負面的方式。
不少家長在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非常頭疼,雖然平時相處比較融洽,但一提到寫作業氣氛就瞬間變得很緊張。孩子何嘗不是同樣的感受,他們也非常希望能與家長一直好好相處下去,但無奈寫作業、學習成了他們與家長之間最大的隔閡制造者。有的孩子甚至在涉及到寫作業的時候拒絕家長的指點,家長越是以大喊大叫、批評、打罵等方式對待孩子,孩子越是不想配合。
在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如果家長能改變以往的強硬、偏執的做法,要轉變方式,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明白:媽媽愛的是我,而不是我的作業;媽媽關心的是我,而不僅僅是關心我的作業有沒有做好。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么在幫助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必將取得積極的效果,歡樂的家庭氛圍再也不會在寫作業面前變得不堪一擊了。
家長的行為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都是由家長引起的,當家長改變自己的做法后,孩子也會跟著做出改變。有時家長僅僅是轉變一下態度,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變化。當家長愿意去傳遞愛、愿意去接納孩子時,孩子也將更愿意敞開心扉去接納家長,聽取家長的指導與意見。
比如下次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第一反應就是生氣地指責孩子,其實此時他們的心里也是非常內疚的,他們希望家長能以憐愛與包容之心對待他,能夠理解他、抱抱他、心疼他,這是孩子在犯錯之后最想要的安慰方式。
再比如,孩子有的時候在商場看上了一件特別喜歡的玩具,賴著不走非要讓你買,你因為家里有一件類似玩具而拒絕時,孩子就哭了起來,這時還有旁邊銷售員的“助攻”,你覺得非常尷尬,碰到這種情況往往以家長妥協或者孩子哭著回家收場。下次遇到這種事情時,家長不妨語氣堅定地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但我們是不會買這個的,因為家里已經有一個了!”。
類似上面的做法,并沒有急切地去解決問題,而是先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達給孩子,跟孩子之間建立起親密和信任的聯系,接下來事情就會容易很多。孩子會明白,爸爸媽媽不會因為某件事或自己的某個缺點而不愛他,那么他在犯錯后,就不會首先想著如何逃避懲罰,而愿意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和家長一起去尋找解決的方法。
要建立與孩子的連接,向孩子傳遞愛,除了前面介紹的“媽媽很愛你…”的方法外,還可以嘗試下面這些方式,當然寶媽寶爸們有更好的方法,也歡迎分享。
1.與孩子交流前,先蹲下來,和孩子的視線處在一個水平線上;
2.做一個傾聽者,鼓勵孩子訴說,去感受孩子的情緒,不要急著去提意見和幫助孩子;
3.擁抱孩子;
4.孩子情緒不穩定時,要允許孩子有一段時間的冷靜期,然后再專注于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