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之前,你必須知道的10件事(三歲小孩要教他哪些常識)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孩子三歲以前,我們需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太多了。
語言表達、行為界限、親子溝通、安全感、信任感、生活獨立能力、各種認知能力…父母任重道遠。
常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以內還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孩子三歲,作為父母我們有太多的事要做。
攜程親子園、三原色的虐童猥瑣事件,更是為我們敲了警鐘。
孩子一次次被摧殘,我們不得不引以為戒,就如《禮記.中庸》中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孩子三歲后便離開我們的視線,開始融于集體生活,我們無法跟隨孩子,也無法每時每刻監督他們,更無法監督與孩子在一起的任何一個人。
我們能做的只有教會孩子一些東西,讓他明白一些道理。
人總有僥幸的心態——這樣的事情只是概率問題,不一定會發生在我家孩子身上。
然而悲劇和傷害,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來臨。
每個父母都該為孩子提前做4枚避雷針,放進孩子的成長口袋里,防身防害防壞蛋。
01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一切逾越親子關系的規則和教育都是空談,特別是三歲以內的孩子,好的親子關系意味著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原色里對孩子說過一句很驚悚的話:
“我有一個長長的望遠鏡,一直能伸到你的家里,你說什話做什么事,我都知道。”
作為成年人聽到這句話時都會毛骨悚然,何況是年僅幾歲的孩童。
如果孩子內心沒有足夠多的安全感,對于三四的他們來說,這句話的威懾程度是多么的可怕啊。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一書中,作者戴維對女兒說:“任何時候,如果遇到了讓你不舒服的事情,任何時候,你給我打電話,我一定會趕到?!?/p>
如戴維所說,女兒在成長中遇到任何事她都會跟爸爸說,有時候是面對面溝通,有時候是通過電話交流。
戴維這么做并不是小題大做,而是想通過這些回應告訴女兒,爸爸永遠是你的后盾。
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一塊重要基石,是孩子適應與融入社會,充滿信心的生活與學習的前提條件。
有很多父母說孩子跟自己不親,不愿意向自己吐露心理話,終其原因是親子關系里的安全感出現了問題。
將孩子留守老家,平時陪伴孩子甚少,缺席孩子的成長…這些都是影響孩子安全感構建的因素。
一個從出生便與爺爺奶奶生活的孩子,他的親子依戀對象就是爺爺奶奶,他的安全感獲得也來自于爺爺奶奶。
這其實是一種親子依戀對象的錯亂,是一種不健康的親子關系。
4月—3歲是孩子安全感和親子依戀關系形成的的最關鍵時期。
如果孩子在這期間得到了充足的心理營養,那么他就能獲得足夠多的安全感。
否則就如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曾指出,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系的能力。
對于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我已寫過一篇《錯過2歲親子依戀期,再好的媽媽都沒用》。1
02 性教育啟蒙
中國是內斂的國家,尤其是對于性,更是難以啟齒避之不恐。
女兒2歲時我告訴她身體的器官名稱,這是乳房,這是屁股,這是陰道。
孩子爸爸在旁邊聽的尷尬癌都要犯了,孩子入睡后,我們還展開了一場對性教育的爭論。
先生認為這么小的孩子不需要性教育。
他跟大多數父母的態度一致,談性色變。
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性教育還包括了教孩子認識身體,認識器官名稱。
而對于0-3歲的幼兒,認識身體器官,明白哪些是隱私部位,這是最基本的性教育。
設想一下,你將來跟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講身體器官,孩子會是什么反應,他會覺得這很神秘甚至覺得羞恥。
而你對于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講身體器官, 他不會覺得有什么,這與他知道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手是一樣的態度。
曾看過一個案例,一個幼兒園的孩子被老師性侵之后,回來跟媽媽反應說屁股痛,她媽媽以為只是上火或者便秘引起的不舒服,聽聽就過了。
后來的幾個禮拜里,孩子反反復復一直說屁股痛,直到有一天這位媽媽給孩子洗內褲的時候發現了血跡,仔細一盤問才知道了真相。
如果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身體部位,那么媽媽就能及時發現及時制止,這就是性教育的失敗。
這幾年兒童性侵事件頻頻發生,而數據中的顯示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對于兒童性侵者:
90%以上的兒童性侵者都是家人或熟人,且幾乎都是男性。
30%是孩子的親戚,他們可能是家庭中的男性長輩、或年長的表兄弟;
60%是孩子熟悉的人,學?;蛴變簣@的老師、課外班老師、教練、保姆、其他孩子的家長等等。
只有10%是陌生人。
看到這些,作為父母我們能做什么?
● 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
● 告訴孩子身體哪些部位是不能被別人觸碰,觸碰別人的這些地方也是不可以。
● 教會孩子說“不”,一切讓孩子不舒服的事情,孩子可以拒絕。
● 借助性教育視頻或者繪本,讓孩子了解什么是性,推薦《小威向前沖》,繪本視頻都可。
● 父母不要對光著身子的孩子,調戲“羞羞臉”之類的話,這只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逗大家開心的事。
● 毫無避諱的回答孩子關于性別身體的提問。
● 不要以恐嚇式的方式告訴孩子,這這這千萬不能給別人觸摸。
● 告訴孩子遇到任何不舒服的事情,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說。
03 學會語言表達
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智力發展的標志。語言能力表達強的孩子,理解力也會比同齡的孩子更強,還會更加的自信。
很多孩子沉默寡言,并不是膽小,而是缺乏語言的表達。
帶女兒上早教時,遇到一個很內向的小女孩嬌嬌。道具被別人搶了,她只會呆呆的站在那里看著,自己被其他小孩推倒了,她就默默的爬起來。
與嬌嬌媽媽交流時,她表示對女兒的內心很擔憂。
我想讓女兒過去跟嬌嬌玩,可女兒過去不到五分鐘就回來了,她跟我說:“媽媽,我跟你玩吧。”
原來兩歲半的嬌嬌還不怎么會說話,只會跟在小朋友后面學著他們的樣子玩,上課45分鐘,我基本也沒怎么見她開口說話。
按照語言能力的發展,兩歲半的孩子已經能說出簡單完整的句子了,譬如“姐姐要吃蘋果”,也能回答層次較高的問句,譬如,“用什么來畫畫呢?”
而對于嬌嬌,這些都用沉默表達。
我問嬌嬌媽,她在家里也是這樣嗎?她說:“基本上差不多,平時都是自己帶,所以對嬌嬌的需求都了如指掌,她撅個嘴巴啊啊幾聲,我就知道她想要什么了?!?/p>
三歲后孩子即將脫離媽媽的身邊奔赴幼兒園,與小朋友老師過集體生活,按照嬌嬌的語言進程,溝通順暢怕是比較麻煩了。
如果表達力缺乏,孩子極有可能在幼兒園會“憋屈”一整天,尿褲子、需求被忽略、哭鬧…
如果遇到一些被欺凌或者類似于幼兒園異常的事情,她也沒辦法向父母清晰表達。
語言表達力匱乏,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女兒的語言能力在同齡的孩子中屬于偏快一類,每次遇到街坊領居見她口齒清晰,都問我是如何教他說話的。
我細細想來,好像并沒有特意的去訓練過她的語言能力,如果說的上來的方法,可能就是繪本閱讀和親子溝通。
女兒一歲半的時候開始接觸繪本,那時候我幾乎每天堅持給她念幾本,可能是這樣日積月累,熟悉了一些詞句,進而輔助推進了她的語言表達。
對于親子溝通,我做的比較多的是平時生活的對話交流。譬如,我洗衣做飯的時候,我會跟她講我正在干嘛,現在做的這個菜叫什么,也會邀請她幫忙收拾衣物,讓她指認哪些衣物是爸爸的哪些衣物是媽媽的。
她兩歲多我恢復工作,下班后我會在臨睡前或洗澡的時,跟她聊白天發生的事,比如,我會問她,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啊?去哪里玩了?在哪里撿的樹葉?…
在我看來,語言并不是刻意訓練,而是在自然而然中交流所得。
04 生活獨立能力
獨立的孩子立事早。
同樣三歲大的孩子,有的孩子像個“小大人”,什么都能自己動手。有的孩子卻像個未斷乳的嬰兒,凡事都要父母幫忙。
想起《媽媽是超人》里馬雅舒的女兒米雅。三歲半的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會自己脫褲子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上幼兒園第一天就被老師退學。
米雅入園那天馬雅舒哭成淚人,從米雅第一天被退學來看,馬雅舒的焦慮也不足為奇了。
作為媽媽,她深知女兒在生活能力上的欠缺,但她又無能無力,所以只能跟著女兒一起焦慮一起哭。
事實上,米雅被退學后馬雅舒仍舊狠不下心來,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就連穿褲子這樣的事,她都能妥協于孩子,當米雅說我不會拉褲子時,馬雅舒先是堅持了一會,最終還是幫米雅拉上了。
孩子的獨立性是在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的不像樣到井井有條,這是成長的必然過程。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我看過了,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這充分說明了動手對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不去嘗試動手,他永遠學不會獨立。
獨立并不是要求孩子多么要強,而是在離開父母之后,他任然能井然有序的生活。
這種秩序會影響一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充足的孩子,在面對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解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和妥協。
所以,在孩子還未不入幼兒園時,父母要逐漸的放手讓孩子學會一些事情。比如,自己洗臉、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獨立上廁所、獨立睡覺等等。
05
都說做父母后就變的玻璃心了,受不起驚嚇,受不起擔憂,看見負面的新聞就代入感十足,常常把新聞里的受害者置換成自己。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互聯網的存在,我們的信息越來越透明化,國內出現任何風吹草動,我們都能通過一個巴掌大的手機屏幕知曉。
那些觸目驚心的,那些挑戰人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再只出現在電視里。
作為父母,比起養育孩子的焦慮、社會輿論的焦慮,我們更需要時刻保持自己的頭腦清晰,不要被負面情緒所擊垮。
父母是孩子的頂梁柱,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守在電腦手機前,指責社會批判機構,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懷里的孩子,認識一些事情,懂得一些道理,讓他們能避開傷害,遠離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