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催 輕松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可能是很多父母的內心寫照。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當孩子進入小學后,很多“熊孩子”特質開始慢慢顯現:
- 早上賴床不起,到了上學的時間還不緊不慢;
- 心里就想著玩,遲遲不動手寫作業;
- 雖然也不閑著,但是學習效率卻不高;
- 做事磨蹭拖拉,還經常丟三落四;
- 沉迷于手機,偷偷玩游戲;
孩子升入小學后,被迫進入規律學習狀態,那些時間管理意識不足,沒有養成自律性和條理性習慣的孩子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學習問題。
但是教導孩子掌握時間進行有邏輯的學習生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大部分父母除了咆哮、奪命連環催以外并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幫助孩子學會時間管理,最后就會出現越催孩子越拖延的死循環。
那么如何讓孩子學會自覺的時間管理呢?
第一步,別拘泥時間管理法,先讓孩子認識時間
想要孩子具備時間管理能力,基礎工作是先讓孩子了解時間。
對于成人來說,看表,確定幾點幾分,然后采取行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對于孩子,”時間”是個陌生的詞匯。因此不要拘泥于實踐手賬管理、時間日志等方法,低年級的孩子能具有時間意識,大致控制好自己各項任務的時間已經很了不起了。
讓孩子認識時間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訓練:
可以讓孩子感受紅綠燈倒計時等;可以讓孩子養寵物或種植小花小草,觀察種子埋進土里到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到死亡,每一時間段的變化,四季的變化,加強孩子對時間概念的深刻理解,再加上家長的引導教育,讓孩子知道自己也在時間中一點點長大,每一時間段都要有所變化成長;可以把時間和行動聯系起來,比如說做什么事情需要多少分鐘,比如說在家里放一個鐘表,告訴孩子七點了,該起床了,還可以在家里放一個計時器,比如說畫畫30分鐘,安一個倒計時,鈴聲響了就結束了,當然也可以用沙漏,讓時間的流逝可視化。
第二步,給孩子可以支配的時間
如果孩子的時間都被上學、被爸爸媽媽安排的各種課外班占滿了,那么他就只會被動服從大人的安排,無法學會自己管理時間。父母可以嘗試把孩子的課余時間、周末時間交給他自己來管理,什么時候寫作業,什么時候玩游戲,什么時候去學繪畫等興趣班,什么時候上床睡覺,都由孩子自己來制定,爸爸媽媽可以幫忙略為改動或者進行監督。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這樣不是變成散養放羊了嗎?催著都不行,讓他自己決定還得了?
其實,爸爸媽媽不用擔心,孩子越沒有自己的時間,一旦撈到大把時間可自由支配,才越容易「失控」,越能在時間上自主,反倒會越有理性,知道哪些事必須在什么時間完成、哪些事需要節制,因為他們很明白,如果做不到,爸爸媽媽就無法放心地把時間交給他們自己來管理。
當然,把時間交給孩子,也不是完全沒有要求,我們需要和孩子約法三章,例如:作業必須保質保量完成;休閑時間自由安排,不用畫時間表,也不用跟爸爸媽媽匯報;休息時間一定要嚴格遵守等等。
另外容易失控的時間,比如手機時間、電腦(包括游戲)時間,每學期和爸爸媽媽約定規則。
第三步,提高效率而不是擠出時間
在孩子的時間管理上,爸爸媽媽可能需要避免一個誤區:教孩子時間管理,是為了擠出更多時間來,好給孩子安排更多任務。
你跟孩子說:“媽媽想讓你上個新的興趣班,但咱們現在沒時間了,所以你周末早點做作業,快點做完,咱們好能報班。”孩子一聽,馬上就被嚇到了:我做得越快,任務越重,那我干脆磨蹭點好了。
但如果你跟孩子說:“你時間上抓緊一點,提高點效率,周末就能多騰出點時間來玩了。”孩子提高效率的積極性會高得多。
成人的時間管理目標,也是提高效率,讓自己從“每天被工作追著,時間完全不夠用”的狀態解脫出來,既提高工作質量,又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高質量的休閑和娛樂,而不是想方設法擠出時間來,再把騰出的時間塞滿各種不得不做的事兒。
第四步,根據輕重緩急分配時間
這里就要說一下著名的四象限法則了。
面對這四個象限,對應的分別是:
重要且緊急的事務,馬上去做,比如說第二天要交的作業;
重要不緊急的事務,安排時間去做,比如說閱讀、運動、計劃等;
緊急不重要的事務,可以委托人做,比如說讓爸爸媽媽去學校拿東西,回復同學消息等;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務,留到休閑娛樂時間另行安排,比如說看電視玩游戲等;
具體的重要性的認定由家長和孩子一起決定,不是一概而論的,而且這里的重要性是說的對孩子的重要性,不是說這個事兒本身的重要性。
最后還有兩點需要家長們注意的事情。
第一,家長在時間管理方面要做到以身作則。家長跟孩子一起制定的時間計劃,就盡量不要因為自身原因爽約。除此之外,也不要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或者孩子在按照時間規劃去完成任務的時候做類似無限制玩手機的“壞表率”。
第二,在孩子的時間安排中,讓孩子養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習慣。做事效率不高的人,最常出現的一個狀況,就是把好幾件事攪和到一起做,總體上花的時間一點不少,但每件事的效率都不高,完成得都很勉強,而且沒有品質。
如果孩子也習慣于這樣,情況會更糟糕——他的專注力會大受影響,做事時特別毛躁,很難認認真真、全神貫注地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做完。
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我們就告訴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盡量高效、高品質完成,之后不用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