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說臟話的人類都滅絕了嗎(從來不說臟話的人類都滅絕了英語)
在一般的社會評價當中,不說臟話是一個人教養(yǎng)良好的標志,不過事實上,臟話總是難以徹底避免。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yīng)該承擔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tǒng)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tǒng)的講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yīng)社會。
在一些心理學家看來,咒罵是人類的原始本能。有些阿爾茨海默(老年癡呆)患者連親戚名字都忘了,詞匯量也大幅減少,但是罵人的話張嘴就能來。
臟話其實是有用處的,比如有時可以減輕痛苦。
英國基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理查德·斯蒂芬斯做過一項實驗,他要求被試者盡可能長時間握緊雙手放在冰水之中。結(jié)果當允許被試者說臟話的時候,他們能忍受更長時間的痛苦,對疼痛的感知也會降低。
但對那些平時就罵罵咧咧的人來說,止疼效果就沒那么好了。
這項研究獲得了2010年的搞笑諾貝爾和平獎。
和在家生產(chǎn)相比,在醫(yī)院生孩子可以罵老公,反正丈夫和婆婆在外面聽不到,不會記仇。
適度地說臟話有助于排解負面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萊因霍爾德·阿曼曾經(jīng)這樣描述咒罵的發(fā)泄機制:
人一旦火冒三丈,就會變得亢奮。而臟話和污辱性手勢能緩解人的激動情緒。
換句話說,打嘴仗能降低我們的攻擊性,避免肢體沖突。
“拿走臟話,我們就只剩下拳頭和槍了?!薄杜K話簡史》
偶爾說臟話的人,會給人一種誠實的感覺,從而更有說服力。
在荷蘭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把一份疑犯證詞記錄里的臟話全部刪除,然后給人閱讀。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跟原文相比,人們對它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們傾向于認為,情緒激動的說臟話的人更不會說謊。
臟話有時就像潤滑劑,可以幫人們更好地打破隔閡、融入群體。如果一種關(guān)系通過了“臟話測試”,對話者就更容易形成親密關(guān)系。
不過也有個前提:
交談對象跟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或者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不會討厭或者誤解這些犯忌的詞。
能跟誰說幾句“他媽的”,意味著大家是“自己人”。
《圍城》里的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為人八面玲瓏,他能在政治學會上暢論國際關(guān)系,在文學研究會上大談詩歌是“民族的靈魂”,跟軍事教官閑談,也能說一兩個“他媽的”,“那教官驚喜得刮目相看,引為同道?!?/p>
《鹿鼎記》里,皇上跟韋小寶說出“他媽的”,小寶就放心了,這一刻他面對的不是皇上,而是他的朋友小玄子。如果皇上一張嘴就是文言文,那八成就是韋小寶情況不妙。
跟臟話類似的還有黃段子。
哲學家諾埃爾·卡羅爾有一次在越南河內(nèi)參加一場國際會議,為了打破冷場,越南學者和西方學者比賽講笑話。越南學者因為擔心會惹是生非,堅持講主旋律正能量笑話,氣氛一點不活躍。
最后卡羅爾挺身而出,講了一個關(guān)于公雞的下流笑話,大家這才放松下來。會議開得很成功。
人們往往會用彬彬有禮拉遠社交距離,越客氣,越冷漠,臟話反而是雙方親密關(guān)系的一種證明。
當然了,這并不是說可以無節(jié)制地飚臟話。雖然臟話確實有一些好處,用的時候仍然應(yīng)該謹慎。
幾個容易被人接受的場景如下:
- 同仇敵愾或痛心疾首
李云龍在《亮劍》里的罵娘非常有名,“什么他娘的精銳?我就不信這個邪,老子打的就是精銳”“揍他狗娘養(yǎng)的”“那你他娘的還談什么?給我開炮!”
好多人聽到這些粗口以后,會心一笑。
很多類似的抗日劇雖然存在粗口,但依然能過審,除了真實性的考慮,戰(zhàn)場上臟話代表憤怒,是克制恐懼的最好武器。
在同仇敵愾、“人神共憤”的情況下,爆粗口不光能得到諒解,甚至還能得到贊同。
2014年寧財神吸毒被抓,好友姚晨在微博急得跳腳:“混蛋!等你丫出來非狠狠踹你兩腳??!”并配上大哭的表情。9萬網(wǎng)友為這條微博點贊,認為能說出這種話的才是真朋友。
有人評論這句話說得恰到好處:
不因為是好友而為之辯護,也不會作態(tài)地譴責。痛心、難過、不放棄的意思,都表達得很明確。
- 用臟話表達贊美
用臟話贊美對方,有時是一種表現(xiàn)情誼夠真摯、關(guān)系夠親密的方式。
武大靖在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500米項目上奪冠,彈幕上滿屏的“太屌了”“牛掰”。
沒人會在此刻挑剔什么。
幾年前,小s推出個人首張EP,她把小樣放給大S聽,大S大贊:“徐熙娣,你他媽太屌了!”小S特別感動,說這是自己聽到的最好夸獎。
- 用改良過的臟話
如果想降低爆粗口的攻擊性,可以委婉一點,使用“我靠”“你妹的”“你大爺”“我勒個去”等改良版的“婉詞”。
把后面的“的”換成“噠”或者“哦”(“你妹哦”、“踏馬噠”),能進一步弱化攻擊性,即便硬漢上嘴,也能產(chǎn)生郭冬臨、岳云鵬附體的效果。
如果用英文,可以參考《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
“Son of a biscuit!”(去你個小餅干)
這話同樣有殺傷力——靠的是萌。
- 罵自己
克制地用臟話,底線就是臟話不能對別人講,不做人身攻擊。但是放在自己身上就顯得溫和多了。
最常見的就是“我TM不想活了!”“我真不是個東西!”
如果辦錯了事,適當?shù)卦诖蠹颐媲傲R自己兩句,“我TM太笨了”,“大爺噠,我怎么沒想到呢?”沒準能收到幾句安慰。
臟話并不總像想象的那樣齷齪和不齒。
有人說,臟話的存在是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語言存在盡頭,不能走得更遠,才用這些短小精悍的爆破音表達此刻之感。
面對人生的不如意,與其憋著難受,不如痛痛快快來一句“算逑!”一下就舒服多了。
但是說臟話跟抽煙的規(guī)則差不多:
- 如果有一個人不說,最好就不說
- 如果有孩子孕婦,最好就不說
- 如果有人覺得不舒服,最好就不說
- 忍不住了要先道歉
- 如果成年后還不會,那就不要學了
受過良好教育、堅持不說臟話的人一般在指責別人的時候傾向于描述事情本身:
- 你太過分了!
- 你講道理好不好!
- 你太莽撞了!
- 真是的!
- 你這猴頭!
這其實就是他們的憤怒,很有禮貌。
但當極大的痛苦襲來的時候,也可以試著罵一句。
平時越克制,罵起來就越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