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走讀生和住校生的差距(高中是走讀還是住校)
以往初中生畢業后,上高中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中考分流后,學生上高中的機會顯得更為珍貴了。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學習資源來之不易,上了高中以后也就更加發憤圖強。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對于大多數高中生而言,經歷高一上學期的過度階段后,下學期就能明顯感覺到課程難度在增加。各科老師都在強調時間緊、任務重,恨不得把所有碎片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于是學校會建議家里離學校比較遠的學生選擇住校,這樣會節省很多時間用在學習上。
時間對于高中生來說,可是很寶貴的東西。能爭取到更多學習的時間,就能掌握更多復習的機會,考大學也就更加有把握??墒聦嵣?,高中生選擇走讀還是住校遠非表面上那么簡單。
高中生住校和走讀的差距,過來人高考后才想明白
每年高考后,都會有個別考生后悔高中時選擇住校。離開家長的監管,面臨陌生的生活方式和集體生活,學生學習效率下降,連晚上睡覺都不踏實,第二天精力不足還會影響課堂學習效率。
這些容易受外界學習氛圍影響的學生,若在安靜的環境下,還能安心復習。若周圍有學生心思不在學習上,很容易帶動整個寢室的學生一起打游戲。家長不在身邊,老師若也沒有及時發現,學生的成績自然會直線下降。
比如一些私立住宿高中,教師管理比較松散,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若學生選擇住校,缺少了家長的監管自然會造成負面影響,高考很難取得理想的成績。
還有一些同學反而覺得高中期間,把太多的時間用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高考成績不理想,多半與沒有住校有關。其他同學在寢室里抱團內卷的時候,走讀的學生回到家里忍不住偷偷玩手機,彼此間的成績就這樣被拉開了差距。
比如衡水中學這樣半軍事化管理的高中,學生想偷懶都不可能,濃郁的學習氛圍和內卷的環境,對于不少學生來說才是提高成績的圣地。
由此可見,走讀和住校的差距,絕不是一星半點兒。關鍵還在于學生自己的學習習慣,學校的監管力度和學習氛圍。不少學生直到高考后才明白,選擇走讀和住校不能意氣用事,還是應該理智分析。
高中走讀好還是住校好?家校距離只是其一
不同的高中有不同的規定,有些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校,還有些學校比較人性化,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很多家長都把家校距離當做唯一的考慮因素,家離得近就不住校,離得遠就住校,實際上這樣選擇看似合理卻存在很大弊端。
高中生為自己爭取學習時間固然重要,提高學習效率也是很重要的。每個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自律程度都不一樣,很難用同一個衡量標準決定到底是適合走讀還是適合住校。
簡而言之,如果學生學習自律性很強,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動搖,可以根據家校距離決定是否住校。若學生自律性較差,則選擇的關鍵取決于學校的學習氛圍是否濃郁。若住校的環境能夠給學生帶來正面影響,則可以住校,一旦出現負面影響,還是走讀比較好。
此外,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不容忽視。曾有一位學生被迫住校,因為跟寢室同學處理不好生活問題,而發生矛盾,從而導致成績一落千丈。還有些學生睡眠質量較差,不適合集體生活,還是走讀更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高中生住校有哪些好處?
很多家長聽信往屆考生的一面之詞,對住校抱有嚴重的偏見。覺得高中生自律能力較差,讓學生住校就是成績下滑的開始。不如把學生放在家長身邊更為妥當,這樣學生白天有老師管,晚上有家長管,學習成績指定差不了。
事實上,如果客觀條件允許,適當讓學生提早適應獨立的生活還是有很大好處的。很多家長對學生從小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連學習方面都事無巨細,學生少了家長的陪伴就無所適從,這樣未來即便考入理想的大學,也會因為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而掉隊。
高中生提早適應集體生活,對學生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自律能力等多方面都有鍛煉的作用。這類學生更有自主思考能力,高考后也更容易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未來也更容易在社會上立足。
今日話題:大家覺得高中生住校好還是走讀好?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