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下如何關注學困生(雙減政策對學困生的影響)
【摘要】造成學困生存在的原因有很多種,最主要還是學習習慣問題。“雙減”施行后,擁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學習起來將會很輕松。為了讓學困生也能真正享受到“雙減”政策的福利,關鍵還是要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確定學習目標、規定學習時間段、督促與指導、獎勵與鼓勵、爭取家長配合這幾方面幫助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關鍵詞】學困生 學習習慣 策略
“雙減”政策的落地切實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和孩子作業負擔,得到了社會、學校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對教師、家長和學生個人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這對重視教育的家庭和學習主動且自律的學生來說是福利,但對于學困生來說極具挑戰。
一、學困生存在的原因分析
學困生的存在拋開極少數是智力因素造成外,主要有家庭環境和學習習慣兩個方面的原因。家庭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1.家長忙于生意忽略孩子學習。2.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3.單親家庭中愛的缺失。家庭環境因素說到底都是外部因素,真正造成學困生存在的還在其本身的學習習慣問題。都說“好習慣成就好未來”“態度決定高度”,可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困生學習習慣養成策略及成效
1.確立學習目標。伸出一只手,五根手指頭長短不一,粗細不同;望向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家庭環境不同,學習能力不同。事物的差異性無處不在。我們要接受學困生的存在,客觀分析造成其學習困難的主要因素,幫助其確立長期和短期的學習目標。
就本人所帶班級學困生情況來說有三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書寫極其不工整,二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三是錯別字較多。因此,他們確立的長期目標都是學期結束時成績有明顯進步,最直觀的參考值就是要上升3到5個名次(雖然不給排名,但自己要清楚在班級的位置)。短期目標因人而異,有糾正握筆姿勢努力把字寫得橫平豎直,有爭取完成每天的作業,有每天分析2個單字努力把字寫正確。我要求他們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寫在語文課本的扉頁上,每天讀上幾遍,時時督促自己。剛開始,他們情緒高漲基本能完成每天的目標,不久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好在一直有老師、家長、同學的督促,基本都能堅持到學期末。期末測試中不少學困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其中一個單親家庭的男孩子語文測試排到了前幾名,真的很意外。
2.規定學習時間段。每學期開始,我都要求學生制訂學習計劃,看到一份份安排細致到幾乎占滿十幾個小時的計劃表,真的懷疑其是否能執行下去。在我個人看來,學習計劃只需要劃出幾個時間段和完成的主要內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精確到分秒。上學期間可以安排早上30分鐘晨讀,中午15分鐘練字,晚上60-90分鐘完成當天作業和閱讀課外書。假期里上下午各安排90分鐘學習,晚上安排60分鐘學習。具體時間段和學習內容可以根據家庭和個人情況來定。其他時間可以靈活安排運動以及其他事情。
除了學習時間,學習地點也要固定,而且家長要安排好家庭事務,非特殊情況不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至于哪個時間段完成什么學習內容由孩子自己決定,給他一定的選擇自由,也是在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家長負責提醒時間及根據需要進行陪伴。這么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到點就要學習,降低抵觸情緒,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家長反饋的情況來看,學困生們基本能做到,時間概念在慢慢形成,漸漸不需要家長的反復催促了。
3.督促與指導并重。
離開老師的視線,學困生是怎樣的學習狀態,家長是不是真的配合,都是不確定的。在學校,除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繁瑣的事情外,能被用來檢查學困生作業及有針對性輔導的時間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將學困生分成兩組建立微信群,一組重點練字,一組重點督促作業,要求將當天的練字和作業發到群里。我每天晚上捧著手機進行檢查和指導,指出錯字和錯誤答案,拍視頻進行單字書寫指導和作業分析,提醒作業上傳,提醒工整書寫等。這種做法是否可取暫且不論,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督促作用,讓家長和孩子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畢竟有“第三只眼”在盯著,一不留神可能就會接到電話或短信,雖然都是善意提醒也會讓他們覺得沒面子的。從整體情況來看,家長非常配合,孩子也挺努力的。
4.獎勵與鼓勵同行。
我一直不提倡將學習活動與具體物質聯系在一起,認為應該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不是靠外在物質誘惑來驅動。所以,我不僅很少對學生進行物質獎勵,還努力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們。
一次偶然機會,我了解到學生特別喜歡上英語課,因為英語老師會給他們貼小星星,還承諾積滿十個就能兌換“大獎”。有個學生悄悄跟我說,雖然大家也很喜歡語文課,但是沒有獎勵都覺得很沒勁,勸我學學英語老師搞點小獎勵。雖然被他的直接說得很不好意思,但我真的是認真反思了很久,并接受了建議,準備了小拼圖、動物盲袋等用來獎勵學生的努力與進步。一次獎勵時,一個平時不太愛講話但進步挺大的男生非常誠懇地對我說,他一定會繼續努力的,要我相信他。我怎么會不相信呢?當看到他們得到獎勵時那種高興又靦腆的樣子,我真的很感謝給我建議的孩子。時不時地物質小獎勵、不間斷的言語鼓勵和切實的行動指導,讓學困生的學習勁頭更足了。
5.爭取家長配合。
雖然學生每天在校時間很長,但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最終還是要回歸家庭,還是需要家長的高度配合。因此,和學困生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是非常必要的。學困生家長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有:我實在是沒辦法,管不了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不起作用;我現在輔導不了,就指望你們老師了;孩子大了,越來越不聽話,隨他去了……這些推卸責任和不作為的話聽來真的很心塞,但真要放棄或任由這些學困生自生自滅又于心不忍,良心上過不去。如何尋得他們的配合呢?
首先,表明我自己的態度,認為孩子很好,只是學習習慣不好,并說清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其次,表揚孩子的點滴進步,肯定家長的付出是有效果的,讓家長有動力堅持下去。再次,提出需要家長配合的點,不要打罵孩子,不要打擊孩子,管控好孩子的學習時間,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最后,希望保持密切聯系,經常交流孩子的學習狀態,共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體來說,家長們都是配合的,至少態度上是誠懇的。我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有家長反映有時控制不住動手了,有家長說孩子又不認真寫字了,還有家長說孩子依賴性太強放不掉手等等,總之問題還挺多。我安慰他們要耐心,先嚴格把控時間段,作業質量上可以稍微放低點要求,盡量完成當天任務。記得一個男生家長跟我說,孩子的字寫得真的是太丑了,簡直沒法看。家長說了大實話,但我卻不能附和。我說孩子的握筆姿勢有問題,正在逼著他用正確的握筆姿勢來寫字,肯定不習慣,字確實寫得丑了一點,勸家長先盯著孩子改握筆姿勢,并要求一筆一畫寫。
一段時間后,有家長說自己不再那么焦慮了,脾氣也溫和了許多,學著去欣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純粹追求結果了,親子關系融洽了許多。學困生有了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習主動性增強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在慢慢養成中。
三、思考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堅持21天就能高枕無憂。對學困生來說,影響他們的那些外部和內在的因素一直都在。因此,我們還要繼續督促、指導和鼓勵,并尋找新的方法來維持他們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摘掉“學困生”這個帽子,真正享受“雙減”政策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