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子說不想上學家長應該怎么辦(孩子跟我說不想上學怎么辦)
點擊右上方字體“關注”,即刻免費閱覽和分享黨的喉舌《運城公益網》,獲取最快好人好事,并參與留言評論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當孩子說“我不想去上學”的時候,應該很是讓家長崩潰,尤其是高中的學生,即將面臨著高考,家長可能會很焦慮,到處找原因。有時候問孩子,孩子要么就是不作聲,逼得急就直接回復:我就是不想去!聽到孩子這么說,家長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不妨先把焦慮放一放,看一看,在孩子身上發生了什么?
自我要求高 無法應對落差
對于很多高中生來說,落差這件事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自我和解的事情。
面對成績上的“不再優秀”,很多學生會出現自責、羞愧、失落的情緒,尤其在一個本身就很優秀的集體當中,這樣的壓力可想而知。面對較大的壓力時,缺少應對經驗的學生唯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逃走。
學習壓力大 自我無法承受
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科難度增加,有時會覺得力不從心,但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看到明顯變化的。當我們設定了一個目標,并且無數次的努力都沒有回報,肯定會有很大的挫敗感。
高中生本身就一直處于高壓狀態,如果沒有好的結果作為激勵和反饋,只會覺得壓力越來越大,對自己的要求也會變得越來越高,就像緊繃的繩子一樣,一旦斷了,便走向了泄氣,走向了逃避。
學習動機弱 對未來充滿迷茫
除了學習成績之外,還有學習的意義帶來的迷茫和壓力。初中之前,義務教育階段,很多同學根本沒有考慮過興趣、職業的問題。
到了高中,也是身心發展關鍵期,他們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未來的方向。這個時候有部分同學會發現,自己對學習根本沒有興趣,也找不到學習的意義,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他們對上學沒有積極的情感,對自己要做什么也沒有清晰的想法,只能選擇逃避。
人際關系差 無法融入環境
人類是社會性群居者,人際交往能帶來很大的歸屬感。高中階段除了學習,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際關系。
高中學生交朋友都有自己的原則,遇到興趣愛好、價值觀不同的同伴,如果不能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進行交往,很容易感到“孤獨”,甚至被孤立。
還有另外一種極端的情況,就是遭遇到了校園欺凌,這個時候,孩子也不愿意去學校。
支持系統弱 家庭關系緊張
造成學生不想去上學的原因當中,肯定也會有家庭的因素。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特別嚴苛,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在學習上沒有興趣、壓力大。有的學生跟家長的關系緊張,基本沒有交流,回家就是玩手機、打游戲,這樣的厭學其實也是在表達一種反抗。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關系緊張,孩子以厭學的方式轉移家長的注意力。
家庭系統治療當中有個觀念就是,如果家庭本身出現了問題,最容易承擔問題的是孩子,孩子也更容易表現出問題。所以,孩子的拒學其實是家庭關系問題的外在表現,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那就是,讓自己“生病”。
遇到這樣的情況 家長該怎么做呢?
孩子厭學的原因有很多,如壓力程度、家庭關系、人際關系、自我迷茫等,有時候原因不是單一的。我們看到孩子拒絕上學這個行為,卻沒有看到他們的困難。有時候被聽到、被看到、被理解到,本身就是一種支持。
除了真正看到、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一定的支持之外,家長本身更需要降低自己的焦慮感和期待。比起催促、責備,更需要站在孩子立場上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如果孩子遇到了一些具體的困難,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現狀,讓他有力量面對和解決問題。當然,如果需要,求助專業的心理咨詢也是很好的一種選擇。從厭學到復學,需要的是一種動力的改變,一種消極情緒向積極情緒的轉變,作為家長,需要先穩定自己的狀態,再尋找最有力的辦法,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回歸原來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