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的恐懼,九成的父母不知道怎么辦(關于孩子的恐懼,九成的父母不知道該怎么辦)
很多父母經常提到關于孩子恐懼的問題,比如:孩子害怕大聲說話、怕黑、怕見生人、怕騎車、不敢坐電梯……有些父母非常不理解,這有什么好怕的呢,甚至常常會因為孩子的害怕而產生憤怒,認為他們膽子太小,沒出息。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如果家長是這么想的話,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1.你不了解兒童的情緒發展,還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2.你也沒有真正接納自己。你之所以因為孩子的恐懼而發怒,是因為你曾因為自己的害怕或者無能為力而感到過沮喪,而孩子的害怕引發了你的負面聯想。
任何事都有兩面性,恐懼,雖然會帶來不好的感覺,讓我們退縮和緊張。但它也是人類至關重要的一種情緒,對于兒童自我保護來說簡直就是護身符。成人不能拿自己的標準去評定孩子不應該恐懼什么,而是以科學的態度,去尋找孩子害怕背后的原因;搞清楚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到底會害怕什么,對照他們現在害怕的東西,判斷一下是否正常。
作為父母,應該怎么去面對孩子的那些恐懼呢?
1.不制造恐懼
視頻資訊類:孩子觸網逐漸低齡化,這會在無意中增加讓他們看到恐怖畫面的機會。如:孩子看到飛機失事的畫面,可能對乘坐飛機產生恐懼感。所以,我們最好完全掌握孩子觀看電視、電影、網絡視頻、新聞資訊等相關內容的情況。
語言導向:有些家長會用“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要把你抓走了”這種話嚇唬孩子,孩子可能真的會產生恐懼,另外就是他們真的遇到危險了,不去向警察求助,因為你的話讓他感覺警察是可怕的。
不確定感:如果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覺得窗邊有怪物”,你要打開燈,和他一起去窗邊,讓他放心。但是一定不能在房子里四處搜尋,否則會讓孩子覺得怪物不知道藏在了哪個角落里。而且你要語氣堅定地告訴他“沒有怪物!”
2.不過度保護
當孩子遇到未知事物產生恐懼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們去突破內心的障礙,而不是一味地遷就他們,覺得他們以后不再接觸這個恐懼源就行了。比如,孩子不敢見生人,害怕加入小朋友的團體。你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加入,哪怕是讓孩子先站在其他孩子旁邊玩,然后慢慢地適應也行。
切記:一定要按照孩子自己的節奏,不要有任何批評和催促,你要做的只是:鼓勵、鼓勵,耐心、耐心。面對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用自己的節奏不斷去挑戰,突破舒適區。
3.必要時進行專業治療
如果有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恐懼癥,而且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了,請你及時帶孩子到專業的兒童心理機構去做治療。當前,對兒童恐懼癥效果最明顯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改變兒童對恐懼事物的認知結合行為訓練來幫助他們改善癥狀的。如果找對了醫生,一般治療5次以內就可以完全治愈孩子的恐懼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