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被打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會跟孩子說:
“如果別人打你,你要跟他好好溝通,告訴他打人不對!”
“如果別人打你,你要大聲地對他說:不能打人!”
“如果別人打你,你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你解決問題。”
“如果別人打你,你要打回去!”
“如果別人打你,你要跑,不能在原地挨打?!?/p>
可事實上,現實情況往往沒有這么簡單和理想。
有的人在打人之前根本毫無預兆,出手又快又狠,被打的孩子根本來不及跑,更來不及反抗。
9歲男孩小區內被打死
2年前,長沙9歲男童羅琪被陌生男子打死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行兇者是30歲左右的馮小華。
據馮父母反映,2010年他曾因患精神分裂癥在河南省精神病院治療,這一治就是9年,本以為兒子的病情已經逐漸穩定,沒想到還是出了事。
事發當日馮父騎電動車去換電池,老伴搭他的順路車出去找下工作。臨出門,夫妻倆叮囑馮小華,“我們沒有帶鑰匙,你在家待著,別出去。”
但馮小華還是獨自走出了家門,他去了姐姐家,出來時手里拿著一把長約20厘米的改錐,乘坐電梯下到電梯廳,與羅琪相遇。
小區監控顯示,羅琪從電梯廳跑出,馮小華手持改錐追趕。羅琪拼命往電梯廳前坪跑,試圖跑過前坪的左側臺階,向小區的主干道逃跑。
但在逃跑的途中羅琪絆倒在上臺階后的主干道左側,被追來的馮小華騎在身下。
監控視頻里,馮小華用手快速捶打著胯下的羅琪;不到90秒羅琪就停止了掙扎。
幾分鐘后才有群眾經過事發地點并報了警。不久后,警方和救護車趕到現場,醫生當場就宣布孩子死亡,隨后行兇者被民警帶走。
從對男孩,追趕–摁倒–騎–壓在身下–毆打–致死等,一連串的動作中,可以看出孩子遇到暴力,是多么的措手不及和弱小。
孩子不是沒反抗,他跑了,但沒有跑過身高178cm的陌生人。
他也掙扎了,但沒有掙扎過體重102kg的施暴者。
一個弱小的孩子應對一個碩大的成年人,當時是多么的無奈和無助,又是多么地痛苦著閉上了還沒來得及好好看世界的眼睛。
而他的家庭也破碎了,媽媽精神崩潰,三天未進食,抱著兒子遺像,說要哄兒子睡覺。
丈夫為了減少妻子睹物思人的痛,偷偷將貼在墻壁上的羅琪照片和獎狀收了起來,妻子發現后瘋了般的找出來,一張張貼回原處……
面對飛來橫禍,“跑”和“打回去”已經不足以讓孩子自保,面對別人的暴力相向,當他們打又打不過、跑也跑不了時,還能怎么辦?
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如果孩子一直退讓,她會發現當自己的退讓沒有底線、沒有度時,別人就會來欺負她,但父母必須讓孩子從這個真實的過程中學習成長。
一個小女孩在玩滑梯,準備坐下來滑下去,這時,一個小男孩沖過來,二話不說就把她推倒在一邊,自己滑了下來,小女孩重重地摔在了滑梯平臺上,傷心地哭起來。
媽媽趕快把小女孩抱了下來,安慰她說:“好了好了,不哭了,我們去玩蹺蹺板吧,不玩滑梯了?!迸⒑芪?,跟著媽媽去玩蹺蹺板了。
餐廳里,一個2歲小男孩的玩具汽車,被阿姨家3歲的小哥哥搶走了,哇哇大哭起來,聞訊趕來的媽媽礙于朋友的面子,對孩子說:
“沒關系,我們要大度,讓哥哥玩一玩,咱們先吃餅干去?!?/p>
有多少次,孩子喜愛的玩具被小伙伴搶了,他條件反射地想搶回來,你制止了?
有多少次,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他伸手要打回去時,你攔住了?
又有多少次,孩子與親戚或者朋友家的孩子發生沖突,明明是對方錯了,你委屈自己的孩子不去計較?
每個孩子都具有最原始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行為,就像是狼剛長出的牙齒。
然而我們為了把孩子教養成一個懂禮貌“不惹事兒”的人,硬生生地把孩子自我保護的“獠牙”給拔光了,卻忘記了給他留下保護自己的武器。
告訴孩子,不要做先動手的那個,但是如果有人欺負你,也要讓欺負你的人知道:你不是那么好惹的,并且要讓對方知道,欺負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了,你要教會并鼓勵自家孩子對搶玩具的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你不能拿走!”
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你要告訴孩子你可以打回去,但也可以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先去警告對方,或者告訴老師或對方孩子的家長,求助于他們來解決。
當然這些只是根基,畢竟對于一個性格軟弱的孩子,教他再多方法也是無用,真正面對一些社會中潛在的危險時早就忘光了。
當孩子變得堅強,有了基本的安全意識,才能擁有自救的可能。
2016年4月11日上午,一5歲女童在上學途中,被一名有暴力趨向的疑似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強行帶上高速公路,疑似被拐。小女孩以智慧“虎口脫險”,整個過程堪稱兒童“防拐教材”。
湖北高速警方從監控視頻看到異常情況,趕到現場處置,盛贊女童機智勇敢,“是她在孤立無援時保全了自己,也是她指引民警一步步判明了情況?!?/p>
首先,小女孩面對明顯有暴力趨向的成年人,她沒有激烈抗拒,避免刺激嫌疑人,而是靜觀其變,等待機會逃脫。
其次,警察趕到后,女童迅速掙脫女嫌疑人,跑向民警。
再次,抱著警察的腿哭喊“她不是我媽媽”。
抵達現場時,民警并不十分確定該女童就是報警所稱的“失蹤女童”。
但孩子的一句“她不是我媽媽”,使現場民警迅速做出判斷,將嫌疑人隔離并控制。
而小女孩能如此冷靜沉著,是因為爺爺從小就有意識培養孫女的自救能力。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跟孩子滲透各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對孩子多一點自救力的訓練和積累,關鍵時候也許就能保命。
5大安全守則,6大自救法則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曾提到,首先要讓孩子知道5點基本的安全守則:
1.不要進入陌生封閉的空間,比如別人的房間或車里;
2.成年人如果找你幫忙要直接拒絕,因為成年人只會找和他一樣有能力的成年人幫忙;
3.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不要讓陌生人進屋;
4.在外就餐,不要讓餐盒離開自己的視線;
5.不要吃陌生人給的食物。
一些潛在的危險可以靠安全意識規避,但當危險臨近時就要記住這6項自救法則:
1、識別危險,是自救的關鍵
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危險更多的來源于家庭以外的社會,比如陌生人施暴、拐賣、走失等,教育孩子識別危險,是自救力的關鍵一步。
“陌生人抱你,你要想辦法逃跑”、“別給陌生人開門”、“出門別亂跑”、“很危險”都是屬于成人的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語言,而孩子的世界卻是具象的。
所以,父母應當使用游戲的形式,模擬各種危險場景,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什么是“危險”,以及如何自救,或是通過和孩子讀繪本,用更具體形象的圖畫讓孩子記憶深刻。
2、警告,是最強的震懾
首先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聲地警告他:“不要打我!打人不對!”
或者大聲警告:“你再欺負我,我就報警!”
一般情況下,小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迫于語言上的震懾,都會停止。
3、求助,是最實用的技巧
在語言警告后,對方還繼續動手,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打打鬧鬧,而是惡意傷害。
要教會孩子,在自己無法阻止暴行的情況下,一定要想辦法借助其它力量來保護自己。比如,大聲地向周圍呼救,讓周圍的人幫助你脫險,或者請求周圍的人撥打110。
4、跑,是最有效的方法
當遇到比自己年齡大、體格強的人,自己又無力反抗時,就要教會孩子避免刺激對方,靜觀其變,等待機會趕快逃脫。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定要先確保自己的安全。
但如果一個大人對一個小孩兒施暴,正常孩子跑的速度一定沒有大人的速度快,所以要教會孩子跑的一些技巧。
5、借助器物,是最聰明的策略
如果對方強大又殘暴,自己無法從他手上脫離,就要借助周圍的物品。比如:身邊的石頭、木棍等,抓起來用力敲擊對方的腦袋,為自己換來緩沖期,爭取跑的機會和時間。
6、擁有力量,是最強大的武器
受欺負的孩子,往往是身材弱小的,施暴者不用擔心對方的反擊。
要多帶孩子鍛煉身體,結實的身體,強大的力量,會給孩子帶來膽量和信心。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讓孩子學一點而簡單的防身術、跆拳道、武術,關鍵時能保護自己。
但學習跆拳道、武術并不是教會孩子打架,不是教孩子去傷害別人,而是讓孩子在面對別人的暴力時,自己有反抗的勇氣,有保護自己的底氣。
而孩子最大的底氣則永遠來自爸爸媽媽,就像一個自尊、自信的孩子,永遠都不會輕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給孩子一個健康有愛的家庭環境,孩子自尊自愛,有穩穩的安全感,面對欺凌時,才有信心求助,才有“絕地反擊”的勇氣。
愿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