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上有個母親,她的女兒因抑郁癥自殺了,問她該怎么辦?如何度過余生?
其中有個人是這樣安慰她的:您的女兒是病逝的。請不要用“自殺”這個字眼折磨自己了。
很溫情,文字的力量直指人心,獲得贊同達15K。
不過,作為一個理性直男,我看到這個熱榜問題之后,到了第三天,才寫出這樣的文字:
我從業已取得共識的心理學理論來回答,可能過于理性與超脫,希望你別介意,但有一定參考價值。
1、人如果受到急性的刺激,過于悲痛,心臟及神經系統會受到物理性的損害。也就是說,人有可能因悲痛而死。但如果這種悲痛來得沒那么急,有心理準備,傷害就小得多。
抑郁癥是一種慢性病,想必你在心中曾設想過這種結局。后來她“病逝”了,你的難過早已體驗了,不會再對身心產生嚴重傷害。
2、人的心理有一種“免疫”效應。再大的快樂,再大的痛苦,三個月之后都會平復。有的人曾設想,萬一我老了、癱瘓在床,那簡直生不如死,但真的到了那個階段,他一樣過得挺好。就是殘疾人、一貧如洗的人,他們也過得下去,所體驗到的生活愉悅比正常人、富人,也沒有少太多。
在她自殺的前幾個月里,你會痛不欲生,但時間會沖淡一切。以后,當你想她時,仍然會遺憾、會難過,但那種感覺已失去了力度,你已經能釋然地面對生活了。
3、治愈傷痛最好的辦法,說起來很“下流”,那就是比慘。當你知道了世界上還有與你一樣遭遇的人,還有比你更慘的人,你的心情就會好很多。當你讀到別人的悲慘命運,就會忘掉自己的不幸。
有個匿名用戶,患有胃癌,時日不多。她忍著劇痛寫下安慰你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光輝與人性的慈悲。還會記得自己的痛苦嗎?
亞里士多德說,偉大的藝術都是悲劇。不幸、痛苦,有一種凈化的力量。如果你覺得還不夠,那么就想我們的太陽,它會燃燒完,地球會被吞沒,甚至整個宇宙都會走向熱寂。個人的悲歡得失就更無關緊要了。
4、人是一切體驗的總和。她活過,她死了,你愛過她,她也愛過你,你們一起生活過,一起酸甜苦辣過。你只要記得這一切,她就永遠存在。
如果有一種藥,吃了它就會讓你忘掉痛苦,忘掉過去,但我相信你一定不會吃。
5、意義療法。
韋伯說,人是懸掛在他自己編造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我們是為意義而活。
任何事情,哪怕是壞事,都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你就賦予它意義。
曾讀過一個故事:
美國一個大學教授,女兒因病去世,他非常痛苦。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他可以把對女兒的愛用在那些學生身上。從此以后,他更關心學生,幫助他們成長,把他們視作自己的孩子。他重獲了生命的意義,過得充實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