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摧毀孩子的自信有多簡單(父母摧毀孩子的自信有多簡單 北大畢業)
“貶低式教育”只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阻力,不如多給孩子一點夸獎吧,給孩子一份真誠、溫暖、陽光的愛。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樂爸
◆ ◆ ◆
來源 | 網絡
下班回家的路上,聽到了一對母子的對話:“你瞅瞅你自己,你怎么做什么都不行?”
一個母親說著孩子還順手推了一下孩子,讓原本走在她身邊的孩子向前一個踉蹌,差點沒站穩。
“你老師今天開家長會都說了什么?你還記得嗎?
說你天天作業晚交,做的最差,還和身邊的其他同學不能團隊合作。
你說說你怎么樣樣都不行,真不知道讓你上學是干什么的,你要是不愿意,明天就別去了。”
孩子走在前面不發一言,依稀可以看到孩子慢慢的把頭低下去,很明顯孩子的情緒正在隨著母親的不斷地貶低開始越發的低落。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
在家里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在孩子心智還不成熟、非常依賴父母的時候,父母不亞于孩子心中的神,頭頂上的天,孩子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對話里的刀子全盤接受。
《中毒的父母》書中寫道: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可想而知,父母的貶低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幾乎可以毀了孩子一生。
爆火的國產劇《以家人之名》,劇中的配角齊明月就是在媽媽的貶低聲中長大的。
不管她多努力,在外人眼里多優秀,在媽媽眼里都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她高中是班長,考試考第二名,很棒了吧。
但媽媽總嫌棄她是萬年老二,比不上第一名。
工作后,她的學渣朋友李尖尖成了木雕藝術家,媽媽又嫌棄她不像李尖尖那樣有藝術天賦。
她當了自己喜歡的記者,媽媽一打電話就貶低她的職業,嫌她工作沒編制,不穩定,逼她考公務員。
她攢錢買了自己的第一輛車,本來很開心地說帶媽媽兜風,媽媽卻嫌她的車太便宜,丟面子,讓她趕緊賣了。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多好……”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和你一起畢業的都買房買車了,再看看你……”
父母說這些并不一定帶著惡意,我也相信父母愛孩子,孩子也愛父母。
但又不得不承認,你最愛的家人,可能給你的打擊和傷害最大。
很多父母會說:打擊你,否定你,是因為愛你,是為了你好。
可既然是愛,為什么非要用帶刺的語言來扎我們的心呢?
老話說,惡語傷人六月寒。
日復一日的打擊、貶低、責罵,試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孩子怎么可能成為一個性格溫和、自信陽光的人呢?
心理學家說:
父母貶低孩子,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
長大后,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涌現出自慚形穢的情緒,缺乏安全感和對人的信任感,總是會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世界的一切美好。
長此以往,還會增加孩子患抑郁癥的幾率。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父母出于以下幾種心態來貶低孩子:
1. “貶低式”鼓勵
為人父母,誰不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看著孩子過上理想的生活呢?
可是,望子成龍的心態一旦過度,父母的一片苦心,就會變成孩子的一副枷鎖。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曾發布《青少年藍皮書》,通過對多個城市學生的調研,整理出了“孩子最討厭家長說的5句話”:
- 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
- 不許看手機/不許看電視/不許玩游戲!
- 真沒用/笨!
-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不可否認,這些令人不適的語言背后,潛藏著父母的鞭策和期許。
評論區很多家長說,這是在激勵孩子上進,喚醒羞恥心,讓孩子奮發圖強。
但幾句話下來,想象中的效果并沒有達到。
反而讓孩子更加反感,也更加容易陷入自我懷疑。
2. “貶低式”謙虛
有些家長不僅很少夸獎自己的孩子,而且無法坦然面對別人夸獎自己的孩子。
比如,親朋好友夸一句:“這孩子真聰明!”
處于禮貌和謙虛,有的家長會立刻說:“咳,他不行,不如你家孩子成績好。”
不是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而是強行貶低,以周全人情世故。
可是這話落在孩子耳中,太扎心了。
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這種否定的殺傷力足以讓他信以為真。
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對自我的評價過低,不敢將內心的情緒釋放。
3. “貶低式”自我投射
如果父母本身不夠優秀,在社會上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把自己在工作上的壓力,發泄在孩子身上。
這種情況雖不算普遍,但確實存在。
比如此前爆火的“流浪大師”沈巍,乞討為生,卻熟讀卻熟讀國學經典,思維清晰,氣度從容,引發了大量的好奇和圍觀。
但沈巍卻這樣評價自己:“我有壓抑感,從小在父親面前無所適從。”
兒時的沈巍喜歡畫畫,熱愛人文歷史,但他的父親卻對此深惡痛絕,明令禁止。
沈巍從小只能按照父親的要求學習。
一旦被發現他看自己喜歡的書,父親就會大肆責罵,給他洗腦說“你一輩子都會沒出息”。
后來,沈巍填報大學志愿,被父親逼著選了審計專業。
因為那是父親沒實現的理想,必須由他去實現。
后來的沈巍,在精神崩潰后,憤然出走乞討,反抗著前半生數十年,父親對他的逼迫和控制。
大師與乞丐,只在一線之間。這條線,應當成為我們心中的警戒線。
無論出于哪一種心態,對孩子大肆貶低、打擊,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的情緒視若無睹,那么即使這份貶低里包裹著愛,也將成為孩子一生痛苦的回憶。
泰戈爾曾在詩里寫:“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并給你光輝的燦爛與自由。”
生活在不缺愛的環境中,是孩子一輩子的幸運。
王菲曾在訪談中被問及“作為有‘天使印記’兒童的父母,你覺得可以為孩子做點什么呢?”
王菲說:就是把她當正常的孩子,在孩子這個成長階段,家長的態度會很影響她。
我現在看她,真的覺得她很美,一點都沒問題。
這個回答,簡單而又豁達,透露出的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切的喜愛。
后來的李嫣自信大方,面對鏡頭笑得漂亮。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過,每個人都可能自卑,而自信是伴隨我們自卑情緒的克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如果孩子從小積累了大量的自卑,那么建立自信的過程必然曠日持久,未來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努力和勇氣。
人生海海,本就艱辛。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孩子有,父母也有,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對孩子惡語相向的理由。
不要再給孩子平添這些心理負擔,不要再吝嗇對孩子的夸贊,給他們一份真誠、溫暖、陽光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