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的育兒觀念(尹建莉育兒)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作為父母,你打過孩子嗎?”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這些話我們都聽說過,也許很多人在童年時期,就是被父母打著長大的。
那么,你覺得這種教育方法可取嗎?
我最近在學習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一節內容專門講凈化育兒觀念,作者詳細了講述了嚴厲教育的弊端,看完后,我深有感觸。
嚴厲教育,是指以打罵、懲罰和羞辱為主要手段,對未成年人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
那么,嚴厲教育可取嗎?尹建莉說”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那自然是不可取的。
首先,嚴厲教育違背兒童成長規律。
翻遍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相關書籍,也沒有哪個書推崇”嚴厲教育、棍棒教育”,反而都在講它們的弊端,認為這種方式違背了兒童成長規律。
尹建莉認為,”嚴厲教育不尊重兒童,不體恤兒童身心發育特點,不符合人性,實際上并無教育要素,只是一種破壞力。”
對于孩子來說,很多時候并不是犯錯,而是因為孩子”不成熟”,因為他還沒有像大人那樣有閱歷,還沒有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等,而這恰恰又是在犯錯中才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
所以如果父母動不動就說孩子”犯錯”,那是你自己錯了。如果你覺得這孩子為什么犯錯還是屢教不改,那是因為你所提的要求不對,或者一直在用錯誤的方法對待他。
這一點,與我們之前理解的”犯錯”不太一樣。
其次,嚴厲教育是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如果家庭生活制度從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的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
年前我曾經帶孩子去拜訪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鄒小兵醫生,他也講過,”我們評價一個家長優不優秀的時候,他90%的時候是在表揚孩子,10%的時候應用了懲罰。”
更何況,嚴厲教育卻是以打罵、懲罰和羞辱等為手段的,更不符合家庭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家庭從一開始就制定了良好的家庭生活制度,很好地遵守并執行,那么處罰這種方法就不再需要了,因為在良好的家庭里,已經形成良性的教育方式。
再者,嚴厲教育會導致孩子出現更多的不良行為。
多數父母認為打罵是讓孩子改正錯誤行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其實,這種方法雖然見效快,而且還能讓大人”發泄情緒”,但孩子只是因為怕而改,并不是真正從心理上理解自己的錯誤,甚至還會出現更多的不良行為。
舉一個我兒子的例子。我兒子六歲半,剛上小學一年級,我也是在摸索中前行,尋找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去年有一段時間他在學校老是不認真上課,我屢屢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然后那段時間我就對他實行”嚴厲教育”,結果后來發現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后學會了撒謊。
有一次他上課玩筆,把墨水弄到了衣服上,然后他怕我批評他,就自己去洗手間企圖洗干凈。放學我接他的時候,自然發現了他衣服前面濕了一大塊,我就問他怎么回事,他說是喝水不小心撒了。
我肯定會和老師溝通的,當我知道真實原因后我震驚了,反思自己,為什么兒子要向我隱瞞事實?
這次我沒有打罵他,而是和他耐心地溝通這件事。兒子說,就是因為害怕回家受到懲罰,所以不敢說實話。我告訴兒子,媽媽也在學習怎么當一個更好的媽媽,也有做錯的時候,媽媽可能以前對你太嚴厲了,導致你不敢說實話,但是我希望后面我倆都要改正,媽媽調整對你的教育方式,你也要改正這個問題,以后有啥就是啥,不能對媽媽隱瞞。
最后,嚴厲教育的親歷者長大后也會成為嚴厲教育的踐行者。
我們知道有句話叫“身教重于言傳”,意思是以身作則比口頭上的教育更重要,但是像打罵懲罰這種嚴厲教育,它本身也是一種示范,只不過是屬于“錯誤的示范”,如果我們對孩子總是經常性批評和打罵,那么孩子長大后也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原生家庭的教育牢籠,繼續沿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因為他自己從小就是這么過來的,他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樣的。
正所謂“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
我相信,朗朗能成為音樂家,與他的努力和天賦脫不了關系,而不是因為他爸爸打他的次數多過別人。畢竟,如果嚴厲教育真能讓孩子優秀,那么天下將盡是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