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很多父母表示操碎了心,因為這條路上的坑實在是太多了,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
而你踩過的最大的坑,莫過于指望孩子能夠“自覺”。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
別指望孩子天生可以自覺
惰性是人的本性,是每個人天生就固有的屬性,它就像頑疾一樣伴隨我們終生,常人在沒有監督,以及養成自律的前提下是很難克服的。
孩子亦是如此,別指望孩子天生自覺。
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喜歡讀書、學習,不用父母操心,不用父母監督。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其天資并不是很好,卻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出將入相、著書立說,終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
曾國藩曾告誡世人:“人生縱有百種弊病,皆從惰生。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這些“毛病”的根源在于惰性。每個人的氣質一生下來就注定了,只有讀書可以進行改變。
所以,一個自覺的孩子背后,往往離不開父母的管教和監督。
育兒路上,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指望孩子能夠自覺,自覺學習、自覺讀書、自覺成為更優秀的人。
而這,都是父母的一廂情愿。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后,都是父母的精心栽培和奮力托舉。
孩子的成長也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的,小時候你舍不得對他狠心,約束他的行為,幫助他建立好的行為習慣,孩子是很難養成自覺性的。
一個自覺的孩子,都是父母“管”出來的,教育路上,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不自覺的孩子,一生會過得很辛酸
小時候,誰都會覺得自己的未來會是閃閃發光的,未來可期。
可是真正長大了,到了那個年紀,才發現人生不止有甘甜,還有酸辣苦。
有人說,每個成年人都是劫后余生。
一邊飽受磨難,一邊咬牙堅持,每個人的辛酸,其實在兒時早就有跡可循。
當你該讀書學習的時候,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翻箱倒柜找吃的,玩手機,看電視,時間就這樣一點一點過去。
小學糊弄過去,初中高中,跟不上老師的節奏,疲于應付。你所有的糊弄,都會在將來被生活狠狠地打臉。
不自覺的孩子,一生都會吃生活的苦,過的很辛酸。優秀的孩子,背后都離不開父母的默默付出和支持。
三歲看老,七歲看大!科學家將孩子的3-6歲稱為“潮濕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的85%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
將7-12歲稱為“正凝固的水泥期”,這一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習慣等已形成。
那些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有點狠心。
在孩子養成自覺習慣的關鍵期,從不心軟。
事實上,在孩子的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家長做一些必要的干預,提高孩子的自覺與自律性,其實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將伴隨、影響孩子的一生。
做不到這三點,別指望孩子能自覺
蒙臺梭利博士推崇“追隨孩子”的基本原則,認為蒙氏教育法可以讓孩子實現“自我教育”。
自覺主動的學習能力,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自律。
那么,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讓孩子養成自覺主動的學習能力呢?
蒙臺梭利教育,非常重視孩子的教具操作練習,目的在于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構建和心智的發展。
即通過教具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由此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從而帶領孩子進入反復操作練習的境界;
進而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成長,進而養成自覺工作、自主安排學習時間的內驅力。
孩子最好的學習狀態不是靠父母逼出來的,父母只能管得了孩子的學習一時,卻不能一直在旁邊督促。
讓孩子養成學習的內驅力,才是孩子自覺的終極法寶。
培養孩子的自覺性,需要家長做到以下這三點。
1、讓孩子自由探索。
兒童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教育應該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什么樣的環境適合孩子呢?其實也很簡單,很重要的一點原則是,生活物品,方便孩子使用。
比如:家中的物品應該擺放要整齊、有條理,有利于孩子的活動,讓他的書、玩具有固定的位置,從小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
只要孩子不違背三點原則:不打擾他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環境,就放開雙手讓他自由探索吧。
2、讓孩子動手操作。
孩子的自覺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這樣就需要我們成人在活動中不斷地引導和幫助孩子,給予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進行動手操作。
倘若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孩子自2歲開始,乃至1.5歲左右就喜歡說“我自己來”,孩子是在向成人表明,“我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學會放手,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教育智慧。
替代孩子做事情,不僅剝奪了孩子體會自己能力的機會,也讓他失去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白了,其實就是父母沒有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2歲之后,家長就要逐漸減少對孩子的照顧,做一個“60分媽媽”而不是繼續做一個凡事替代孩子做的“完美媽媽”。
3、制定規則并執行。
孩子天性貪玩,若沒有父母的監督,家庭規則的約束,很容易“偷懶”。
家庭規則的建立,關鍵在執行!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越來越強,并且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參照物。
在給孩子立規矩之后,很多父母都是一邊教孩子守規矩,而自己卻在一邊破壞規矩。
這樣嘴上一套,行動卻是另外一套,父母對規矩/規則的漠視,自然也會造成孩子對規則/規矩的漠視。
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里所有的“規”,都是為他一個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在制定規則的時候,還要盡量的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好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網上有句話流行的話:“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
教育亦是如此,進入什么樣的環境,就會擁有怎樣的人生。而父母的榜樣力量,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有些事情,你做了,自覺了,孩子自然就會吸收到他的心智中,成為自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