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愛說臟話媽媽如何教育(媽媽對孩子說臟話)
在《爸爸去哪兒》中,沙溢的孩子安吉和小魚兒一不留神,導致給爸爸的那碗面被狗吃掉了急得小魚兒大聲喊:“汪汪,汪汪,打死你”。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小魚兒想把狗吃過的面繼續給爸爸吃,頓時遭到了安吉的批評。小魚兒便怒氣沖沖地對安吉說:“這個給爸爸吃,打死你!”
其實,像小魚兒這樣低齡孩子“爆粗口”的情景,生活中時有發生。
碰到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尷尬、著急,其中有些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粗暴制止。可家長越阻止,孩子反而越說越起勁。
既然孩子說臟話難以“管教”,家長不如嘗試著接納孩子的情緒,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行為。
孩子說臟話,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在綜藝節目《我是大明星》中,有一名年僅三歲的參賽選手,在他表演完節目之后,主持人因為想逗逗他,要求他坐在評委席上當評委。
最終這名孩子得知自己被戲耍了,便氣憤地對評委說了一句臟話。
節目中的這個孩子年紀雖小,卻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他通過說臟話向現場所有人表達了他的憤怒。
孩子的自我意識自兩三歲開始萌芽和發展,并隨著年齡而逐漸增長,在這期間,他們也會慢慢感受到語言的力量。
比起大聲哭喊,說狠話、臟話更能快速激起大人的反應。
在孩子3-5歲左右,他們會進入一個學習語言的階段,這個階段被專家們稱之為詛咒敏感期。
這個時期他們會經常接觸到一些臟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并喜歡不分場合地使用。
在孩子說臟話的背后,更多的是想表現出自己的某種需求,他們希望以這種方式來尋求大人的關注。
四川屏山縣,曾有一9歲男童和鄰居家3名女童玩耍時,因說了很難聽的臟話,遭到了女童母親的毆打。
9歲的男孩之所以會說臟話,是因為他發現說臟話能讓他覺得自己有“力量”去支配自己的言行,甚至“支配”別人的反應。
英國基爾大學的科學家曾召集了29名志愿者參加腳踏車運動,用以測試說臟話和不說臟話下能力的差別。
他們通過兩次測試,分別要求測試者在騎車時重復一些中性詞和臟話。結果,說臟話時,所產生的最大功率比不說臟話平均上升了24瓦。
對孩子來說,說臟話同樣也可以讓他們體驗到一種力量感。
當他們發現這些語言能夠像利劍一樣刺傷別人時,就會在自己受到傷害時使用它們來對抗他人。
父母創造健康良好的語言環境
孩子才會講文明,懂禮貌
電視劇《熊爸熊孩子》中有這樣一段故事:熊維尼和李小為因被人誣陷撞倒了老人,惹上了麻煩。熊維尼父親和李小為父親只好和當事人聯系并與之進行商談。
由于等待律師和老人的時間過長,李小為父親有些不耐煩,隨口罵了那個被撞的老人“糟老頭”,當即被熊維尼父親制止,要求他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臟話。沒想到李小為也學起他父親的樣子,說了同樣的話。
正如熊維尼父親所說:“當著孩子的面,你說什么孩子學什么”。劇中李小為會突然說臟話,其原因是模仿了父親說話的語氣。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身上有模有樣地呈現。
所以,當父母說了臟話之后,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為人父母應當注意自己的用語習慣,嚴于律己,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規范孩子,這才是避免孩子說臟話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的說話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父母的引導及周圍環境的影響。
因此,為了使孩子學會文明說話,父母應當從小就注意凈化孩子的語言環境,從家庭語言開始,從生活語言開始。
只有在良好、健康的語言環境下,才能培養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乖孩子。
當孩子說臟話時,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說臟話,只是他們進入了語言學習的一個階段,父母大可不必緊張。當孩子說臟話時,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做法:
1.冷靜處理,尋找源頭
孩子說臟話都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和陌生人學的,也可能是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學的。
家長在聽到孩子說臟話時應當穩定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客觀地詢問原因后,再向孩子說明這個詞語的消極性,為孩子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
比起一個勁兒地制止孩子“爆粗口”,找出源頭,對癥下藥才是關鍵,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說臟話的問題。
2.表達感受,讓孩子共情
臟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年幼的孩子根本不懂得臟話的含義,一般都是聽到別人說什么,自己也說什么。
當孩子對你說出了讓人傷心的話語時,家長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這種方式比打罵更有用。
孩子對你說了一句臟話,我們可以這樣說:“你這樣說媽媽,媽媽好傷心呀,你說該怎么辦呢?”
當孩子明白你的感受,跑過來安慰你時,你可以告訴她:“這些詞語,是不能隨便說的,聽到的人會很傷心,如果別人對你說,你是不是也會傷心呢?”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到說臟話給別人帶來的感受,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會再說了。
3.耐心溝通,正確引導
說臟話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家長可以在孩子說臟話時,把這個當成一個契機,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明辨是非。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哪些詞是不好的,別人不喜歡聽,不能用,哪些詞是好的,大家喜歡聽,可以用的。
此外,家長也可以授予孩子一些積極的詞語,尤其是表達情緒的詞語。比如,“我好郁悶呀”“我生氣了”等這些普通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素質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詛咒敏感期雖然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階段性行為,卻也需要父母引起足夠的重視。
面對孩子說粗話的舉動,父母應當淡定處理,以身作則,理性引導;對孩子多一點關心和愛護,少一點責備和漫罵,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少一點嚴厲和體罰。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我們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讓孩子在健康的語言環境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