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3點規則(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
孩子成長,自有其內在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自主,其實也就理解了孩子。 說到底,父母培育孩子,是為了孩子未來具備自主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只是自主能力的一種。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自主學習三要素
自主學習有三個條件,分別是意識、習慣、能力,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詳解如下——
一、自主學習,首先是一種意識。
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需要劃清責任,即讓孩子明確——生活中,什么是需要自己負責的事情。比如,刷牙、洗臉、穿衣服、穿鞋;比如,吃飯喝水睡覺等個人需求的滿足;比如,學習。前兩個比如好理解,為什么學習也要有自主意識呢?
善于觀察的家長朋友們一定注意到了,孩子生來就具有學習能力:他們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對“這是什么、那是為什么”問個不停,對于理解到的東西,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去舉一反三,用在解釋其他的事情上。他們對理解這個世界充滿了熱忱。
學習,其實是人類小孩為了適應而進化出的本能——我理解,我安全,我掌控。自主學習也是一樣的。
自主地學習,首先是要有問題意識和主動提問的能力;然后,主動去尋找求知的方法(實驗、推理、查證等等),自主決定向誰求助(父母、朋友、老師、網絡等等);最后,最重要的,是自主進行知識的甄別和取舍,并付諸應用。
所以,孩子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是實現自主學習的第一步。
二、自主學習,還是一種習慣。
孩子的自主意識自小就有,可要養成一種習慣,就需要家長為他/她創造自主的環境。那什么是自主的環境呢?
首先,是家長在心理上相信孩子,能夠與孩子探討各種規則的合理性,引導孩子理解做事情的因果關系,使得孩子掌握判斷和行動背后的邏輯。讓外在約束,逐漸成為孩子的內在規則。
其次,除了安全和社會規則這兩項之外,在與孩子共同商議規則之后,給孩子最大的時間和金錢的自主權,幫助孩子養成自主、自制的習慣。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不要去干涉他玩什么以及怎么玩;再比如,孩子在和同伴一起玩的時候,不要去設定他們應該怎么分工、怎么協作、如何玩游戲;再比如,孩子吃零食、看電視、玩游戲等需求,合理的部分要去滿足,不合理的部分要耐心引導。
再比如,孩子購物、打游戲“需求無度”,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為什么要限制,共同明確規則是什么,達成一致之后,一起執行。(經常有家長談到規則難以執行,其實問題往往出在兩個方面:其一,規則未經充分討論,以達成一致;其二,規則過于嚴苛,難以遵守。)
三、自主學習,更是一種能力。
能自主的孩子一定自信,而自信是靠一次次成功地自主做事積累的。能夠自主地克服困難、做成事情,需要能力。
從學習學術知識的角度說,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需要三方面的準備:
1.知識準備:指孩子已經掌握了哪些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這些知識具有怎樣的廣度和深度,知識之間是不是形成了有意義的鏈接。
2.意志準備:指孩子是不是理解了專注和努力的意義,是不是能夠在遇到困難時,積極尋找各種解決辦法,遇到挫折時是不是能夠咬定青山不放松。
3.策略準備:指孩子是否有了對學習的元認知,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四、承上啟下的小尾巴
自主學習的三個條件:具備自主學習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互促進,密不可分。你的孩子具備了幾個?
如果這三個條件都具備了,那么,恭喜!您的孩子已經成為了出色的自主學習者!
如果三個條件尚未具備,也無需著急。在后續的系列文章中,我們將共同細致探討自主學習三個條件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