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歲寶寶叛逆期(2周歲的寶寶突然開始叛逆了,你會和家長溝通哪些方面)
寶寶在2歲時,行動力與思維能力已經(jīng)覺醒,卻無法有效地表達和管理,這是父母進行管教的關(guān)鍵時期。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shè)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tǒng)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shè),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執(zhí)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很多媽媽都會表示,自從寶寶2歲左右能夠熟練地說話、走路,反而變得沒有那么可愛了,甚至有些“煩人”。
之前小小的娃娃突然有了情緒和自己的主意,事態(tài)發(fā)展往往超出媽媽的控制,面對不知如何管教的孩子,實在是有些束手無策。
立志要做好媽媽,卻發(fā)現(xiàn)自己生了個“熊孩子”
剛有寶寶的時候,小蕊信誓旦旦要做一個好媽媽,時常和我們勾畫她育兒大業(yè)的藍圖,然而如今孩子已經(jīng)2歲了,那些話她再也沒說過。
小蕊不是不想管,實在是管不動,明明是很乖的孩子,隨著漸漸長大了,反而變得不懂事,甚至有些煩人。
自己明明最討厭熊孩子,但好像自己就生了一個,去商場看見小汽車就要買,什么道理都說不通。撒潑打滾樣樣會,還會從指縫偷偷看人。
小蕊一邊揉額頭一邊說:“我覺得我的教育方式?jīng)]問題,怎么2歲以后本應該懂事的孩子,突然就變得這么煩人呢?”
可怕的兩歲是在表達自我意識
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著有《可怕的兩歲》一書,對孩子的2歲階段進行詳細分析。
他認為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開始有了自主意識,兩歲最為典型,被稱為“可怕的兩歲”,處于人生的第一叛逆期。
寶寶在兩歲左右開始形成自己的思維,進行簡單思考,由一個被撫養(yǎng)的嬰兒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格,種種行為都在表達自我意識。
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感到低落失望甚至不滿,但他同時缺少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不滿得不到宣泄的時候,就會引起情緒爆發(fā)。
原來的乖寶寶,如何一步步變成煩人的熊孩子?
1. 開始頻繁說“不”
寶寶開始不愿接受父母的安排,“我不想洗澡”、“我不吃黃瓜”這類話相信每個寶媽聽了都頭疼不已。
但有時候?qū)殞氷P(guān)注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以此來彰顯自己的獨立和與眾不同,開始有了“我”的意識。
2. 制定自己的“規(guī)則”
小蕊曾和我抱怨,她的寶寶有時候近乎偏執(zhí),水彩筆一定要按照他的順序擺放,只喜歡穿同一雙鞋。稍有不滿足便號啕大哭。
孩子在認知自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時,難免會發(fā)生偏差,這些舉動都是本能的試探。正是在一次次挫折與博弈中,才會形成日后的行為規(guī)范。
3. 得不到滿足時反應激烈
寶寶雖然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但語言系統(tǒng)并沒有發(fā)育成熟,對于溝通的方式和技巧并沒有完全掌握。
因此他們往往采用最原始的發(fā)泄情緒的方式——大哭。在媽媽的角度看來,就是寶寶2歲左右殺傷力要比小時候更大,也更容易崩潰。
學會應對三個常見場景,陪他更好度過2歲叛逆期
1.當寶寶說“不”時
和孩子溝通不宜用單純的“可以”和“不可以”,“是”和“不”來讓孩子進行選擇,這樣容易讓他產(chǎn)生挫敗感,最好是給他兩個折中的選擇。
比如“寶寶過來穿外套”和“這兩件衣服你想穿哪一個”,明顯是后者更容易讓寶寶獲得參與感,感受到被認同、被尊重的感覺。
2.當孩子打人時
孩子打人的舉動,并不是大人打人一樣,以這種方式使他人受到傷害,而是想用這種方式發(fā)泄情緒。
在寶寶第一次出現(xiàn)這種傾向時就要加以干預,首先把暴躁的孩子帶離事發(fā)的地方,讓他冷靜一會,接著表達對他的愛和關(guān)注。
但同時要加以利害分析:打人是不對的,這樣做的后果會失去媽媽的愛。同時讓孩子學會用語言來代替肢體表達情感。
3.當寶寶哭鬧時
很多寶寶持續(xù)哭鬧并不是因為有多傷心,而是他們想看到媽媽暴跳如雷的樣子,覺得能引起媽媽關(guān)注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
解決的關(guān)鍵就是樹立孩子的是非觀,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比起責罵甚至體罰,幫孩子理解并管理情緒,效果來得更為持久。
糖果媽媽叮囑:2歲的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旦父母引導及時,孩子之后的教育過程都會很順利。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chǎn)和育兒,想要輕松養(yǎng)娃別忘了關(guān)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