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父母對孩子行為的養成教育問題)
文|凝媽悟語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困惑?
不管對孩子說什么,做什么,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卻不這么想,他認為你看他不順眼,總是在干涉他的生活,想早點離開你,越遠越好。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孩子叛逆嗎?是他不懂事嗎?
不是的,是我們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我們給予了孩子很多愛,不希望孩子受傷害,孩子接收到的卻是相反的信號。
在《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許多父母的養育錯誤,雖然這些錯誤我們也不想犯,但卻在下意識地犯錯,阻礙了親子溝通、影響了親子關系。
具體有哪些錯誤呢?總結來說,最容易犯的3個錯誤,值得每個父母審視自己。如果你意識到這些錯誤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努力去糾正,就會變成更好的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會更深厚。
錯誤一,評判孩子的表現
孩子的表現讓你非常滿意時,你會忍不住夸他一句“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你真懂事”。
比如孩子本來不會搭積木,突然有一天搭了一個漂亮的城堡,你覺得孩子太厲害了。你累的時候,孩子幫你捶背,表現出關心的神態,你大喜過望。孩子很大方,不管是和年長的孩子玩,還是和年幼的孩子玩,都很懂得謙讓,你非常欣慰。看到這些,表揚的話脫口而出。
孩子的表現讓你不滿時,你也會有情緒,忍不住訓孩子“你太笨了”、“你太貪玩了”“你太差勁了”。
比如陪孩子寫作業,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重復講了很多遍孩子還是不理解,你肯定很沮喪。跟孩子說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孩子卻總是玩夠了再說,你非常生氣。讓孩子好好寫字,孩子寫得總是七扭八歪,你會很難過。每當遇到這些事,難聽的話就噴薄而出。
這些評價的詞匯,說出來很簡單,也表達了自己的情緒,自己是痛快了,卻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
因為評判孩子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各種類型的標簽限制孩子的健康發展。孩子只想得到好的標簽,而避免被貼上不好的標簽,常常會假裝沒錯,或者對可能做錯的事情持有防御心理,變得不敢做事,不想糾正錯誤。
一方面,孩子不體驗、不經歷一些事情,就不能正常成長。另一方面,父母的評判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特質和性格,孩子變得喜歡用評判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包括父母。
所以,不要輕易評判孩子,而是描述孩子的具體行為、欣賞孩子的優點、贊賞孩子的努力。
比如孩子成績很好,就說“喜歡你努力學習的樣子”。
孩子彈琴很好,就說“你下了很多功夫練琴,彈奏的曲子聽起來很有感情。”
孩子的房間整體上很亂,但是書桌和書柜還是整齊的,也值得表揚。
孩子好的行為得到強化、重視和表揚,就會喜歡自己,喜歡父母。
錯誤二,忽視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世界并非我們想象得那樣可以無憂無慮,他也會有各種感受或者說是情緒,比如悲傷、憤怒、痛苦、恐懼等等。
但是這些感受卻往往被我們忽視了,認為孩子不應該有這些情緒,他應該是快樂的。于是我們經常忽略、否定孩子的感受、或者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暫時擺脫痛苦。
忽略孩子的感受:
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不能經常陪伴孩子,把孩子委托給他人代為照顧,孩子會感到傷心。父母看孩子不高興,就跟孩子說“不要難過,我給你買個好吃的。”或者說“周末我帶你去游樂園。”
父母想通過這些方式哄孩子開心,實際上不承認孩子的感受。孩子明明有種不好的感受,卻被告知不能有,讓孩子感到父母是在責怪他。
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烤肉,實際上他是吃過的,父母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就是“瞎說,你上次不是吃過嗎?”這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年齡小,記性沒有那么好,也許是確實忘了吃過烤肉這回事。孩子表達能力有限,描述也會有錯誤。不管怎么說,孩子真正的意思只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注,需要父母的陪伴,再吃一次烤肉。孩子的感受不被理解,就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在感受中轉移注意力:
帶孩子去商場的時候,孩子想要一個特別貴的玩具,父母不想給他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不安。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哭,就采取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指著一個很便宜的玩具說“這個玩具多好啊,買這個吧!”
也許能暫時幫助孩子緩解情緒,但是并沒有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引起痛苦的問題。孩子的感受沒有得到積極正面的回應,就難以和父母培養良好、開放、親近的關系。
當我們知道孩子都有感受時,我們就要試著改變育兒方式。
試著用孩子的眼睛審視遇到的各種情景,回憶我們在孩子這么大年齡時的感受,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感受。
確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產生共鳴,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感受,談論他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釋放感受。孩子的感受被關注,這樣就可以強化親子關系。
錯誤三,干涉孩子的行為
雖然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不屬于我們,只屬于他自己,但是很多時候又忍不住自上而下的管教孩子,希望孩子聽命于我們。
比如,孩子玩積木的時候,父母在一旁陪伴。孩子的能力有限,搭好的積木“嘩啦”倒了,孩子剛要再嘗試一個方法,父母等不及就開始指手劃腳。孩子剛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搞一個新創意,父母預見性地說不行,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比如,孩子做一些讓大人不喜歡的事情,或者不安全的事情,會立即得到禁止。“你不能拿這個東西,危險”、“你不能在這里畫畫,太亂了”、“你不能去打擾爸爸,影響他工作了”、“你不能看電視了,再看眼睛就瞎了”。
北師大朱旭東教授指出,“家長們對孩子用心了,但用的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為主,處處充滿痕跡深重的干涉,兒童所體會到的多是強制力,而不是教育。”
總之,不給孩子自由施展的空間,給孩子傳遞一堆負面信息,讓孩子內心焦慮不安,總認為自己就是提線木偶,父母的負擔,是一個錯誤的存在。
干涉孩子的行為,看上去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是在破壞孩子的內在正常秩序,所以還是要少一些干涉和否定,多一些認可和肯定。
在保住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用正面語言替代負面語言。
比如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你這樣拿就安全了”、“你在這里畫就可以了”、“你到客廳去玩”、“你看電視1小時了,到了休息時間。”
孩子的行為得到正面強化,知道具體應該怎么做,和父母的關系就會很融洽。
結語
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但是很多家庭的親子關系都出現了問題,原因就在于父母無意中犯下了一些養育錯誤,最主要的是3個錯誤。如果能意識到這些錯誤,努力去修復,親子關系還會恢復到良好狀態,孩子會成為你想要讓他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