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心理學解讀(青春期叛逆心理)
這節課的標題雖然是青春期叛逆,但是叛逆是不分年齡的,只不過青春期是容易出現叛逆的階段,這節課是關于青春期叛逆的一些事情,正式開課之前老師和學員討論什么,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老師列出了四個選項,讓大家選擇
- 幫助人挖掘潛能
- 傳授知識有利于健康成長
- 豐富生命層次
- 成為更好的自己
大家學員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最后老師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于叛逆,家長認為的叛逆,往往是孩子不聽話,不遵從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想法不被認同,比如父母都是醫生,希望孩子未來也能成為一個醫生,但是孩子有自己的夢想,想朝其他領域發展,這個時候父母就認為是孩子叛逆。
其實叛逆不單單在12~18青春期會有,3~4歲時也會有,這是人生成長中最早的叛逆階段,比如開始自己穿衣洗漱不愿意讓父母幫自己穿衣服,可能有的家長會嫌孩子穿得慢,覺得浪費時間,所以家長又幫孩子穿衣,不讓孩子自己嘗試,這樣其實容易影響孩子成長,在他想要自己嘗試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將孩子的這種想法澆滅。
如果一直是家長幫孩子掃清成長中的困難,幫孩子做所有事情,這樣既影響孩子動手能力,也會導致孩子抗壓能力下降,遇到一些小挫折,就感覺天都要塌下來,遇到一點小困難就不愿意努力,這里老師打了個比方,在公司上班,吃完飯沒有人收拾飯盒,他認為公司應該有專門的保潔人員負責整理,而不是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然后老師又講了親密關系的聯結與互動
孩子在成長中有父親的期待和母親的期待還有自我的生命
每個人一生中會有各種親密關系,戀人,朋友,卻唯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是逐漸走向分離和獨立的,因為孩子逐漸長大,遲早要離開父母,走向獨立
而父母要學習管理自己的失望,因為當孩子到青春期,當到叛逆期時,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可能是和父母的想法是背離的,學會管理自己的失望,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和孩子之間產生較大的矛盾。
之后老師分享了一個案例,我大概總結一下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孩子,40歲才開始叛逆,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叛逆的原因是從小到大都是聽從父母的意愿,青春期也沒有叛逆,選專業選學校,還有結婚,都是聽父母意愿,四十歲才開始成長
其實家長要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理解他們的一些選擇,不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自己的意愿,未來回想起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決定都不是自己做的,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可以適當地給出一些建議,但不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老師說其實不用擔心孩子存在的叛逆期和叛逆情緒,家長更應該擔心孩子沒有叛逆期,沒有叛逆的原因可能是
1.家庭環境很好,家長愿意聽取孩子的建議,所以孩子沒有叛逆的需求。
2.可能是叛逆期延后,青春期沒有叛逆,但是之后可能是20歲也可能是30歲40歲才開始叛逆,就和老師提到的案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