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安全教育是讓孩子接觸可控的危險作業(yè)(為什么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01
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guān)鍵部分之一,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shè)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wǎng)絡(luò)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過度的保護反而會增加孩子受傷的幾率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
那種到處都由海綿、泡沫包裹著的游樂場,其”軟軟”的質(zhì)地,不僅不能降低孩子在游戲時受傷的風險,反而可能增加他們受傷的幾率!
原因正是因為這些像棉花屋一樣,毫無危險的兒童游樂場,讓孩子在玩樂時可以放心地跌到橡膠、塑料地板上,所以他們也就失去了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危險意識。不知道”怕”,反而使得他們陷入了危險中!
看到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很多家長可能都覺得不敢相信。
為了讓孩子遠離危險,所以我們絞盡腦汁地做了層層保護,從孩子開始學習爬行開始,家里就買了爬行墊,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家里的桌角立馬裝了各種護角,去游樂場也是盡可能選擇”安全措施”比較好的,但沒想到,這反而變相地讓孩子承擔了更多危險。
02
學校的安全教育很多都是紙上談兵
現(xiàn)在學校也會有一些安全教育,但更多的是說哪些不能碰,那些要遠離,盡可能把危險都藏起來,力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絕對安全”,讓孩子仿佛活在真空里。
告訴孩子開水會燙到,玩火很危險,剪刀很鋒利,樓層很高不能跳。但是這種”不讓吃豬肉,只讓見豬跑”的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感受到這些東西的危險性嗎?
懂得自我保護,其實是人類的本能,放到很小的孩子身上也是一樣。但這個本能,一定是建立在”體驗”,而不是”聽說”上。
日本學者木村素衛(wèi)說:所謂教育,是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精神上的自覺性自我發(fā)展。你的任務(wù),不是做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而是讓孩子,自己撐起那把傘。
國際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機構(gòu)給人們30條建議,其中有一條就是小小地打一架,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打架,頂多一個小拳頭,打得稍微疼一點兒,也不會傷到生命,但是通過打架,孩子就比較了解,跟別人互動還有一個打架模式,打了架也不過如此。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沒打過架,到13歲如果有人橫一些,想要從他身邊過去,他就很害怕,害怕就會招致這個人本來不想打都要打他。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陷入巨大的危險,因為十三四歲的孩子是最沖動的時候。
日本的芭學園幼兒園會在入學之前告知父母,孩子在幼兒園會有不可避免的一些受傷,在芭學園老師會密切關(guān)注孩子的打架行為,但不會第一時間上去制止。
芭學園的教育理念認為:
為了使一個兒童內(nèi)心抗的住人與人的沖突事件,她們比較希望孩子在6歲之前,能夠經(jīng)常有一個吵架、打架的機會。
打架對人類成長是有好處的,就像孩子走路的時候,摔跤對他有好處。如果他不摔跤,將來摔倒了以后,兩只手都沒有反射性的支撐行為,自然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沒了。
最不好的幼兒園是完全沒有打架的—孩子全部坐著上課。因為孩子特別害怕老師,根本不會有打架的行為。
一般好的幼兒園孩子是自組織—-孩子自然組織出來的群體,會有打架、吵架,各種社會上發(fā)生的成人之間的問題在幼兒園里都會有。所以,我們叫”兒童江湖”,孩子會成長的很好。
就像前面我們說到的公共游樂場,現(xiàn)在的措施做的越來越好,但是我們在過度保護孩子的同時反倒忽略了孩子自己辨別危險、規(guī)避危險的能力及扼殺了孩子自我保護的機制。
03
真正的安全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讓孩子接觸可控的危險
德國非常多幼兒園給一兩歲的孩子用玻璃杯,很多華裔家長很擔心,德國幼兒園的老師是這樣說的: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對”真實”世界更感興趣?
小娃對自己充滿信心,不甘心待在”幼兒世界”里,當你用玻璃杯,他們也希望跟你同等待遇。
真實世界就是很麻煩?。∪绻悴僮鞑划?,就要承擔響應后果。
杯子沒拿穩(wěn),就是可能會摔碎,不是撿起來拍幾下繼續(xù)用那么簡單。
現(xiàn)在他目睹一切后果:食物全部扔掉,老師反復打掃,早飯時間推遲,原來摔碎一個杯子會帶來這么多麻煩?。?/p>
以后不需要我提醒,他也會注意輕拿輕放玻璃杯,潛移默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
日本的藤幼兒園的草坪也是不平的,孩子游戲的時間也特別多,也很注重孩子的體育運動。
日本幼兒園也并非沒有發(fā)生過安全事故。
但是日本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卻并不以此作為禁止幼兒游戲的理由。
日本學者認為,不可能讓幼兒完全去避免危險的發(fā)生。
但是從已發(fā)的事故中可以讓幼兒積累經(jīng)驗。
培養(yǎng)其自身規(guī)避危險的能力。
正如《讓孩子做50件危險的事兒》作者基弗爾·塔利所說:
我們當然必須保護孩子遠離危險,這是整個社會必須對他們做出的承諾。但當這種保護超過必要的限度時,實際上意味著整個社會的失敗。
因為孩子們沒有學會如何自己判斷風險。因此,我們有必要幫助他們了解那些未知的、不熟悉的事情與真正危險的事情之間的區(qū)別。
保證孩子安全的方式,是教她們學會如何判斷危險。
基弗爾·塔利作為充滿好奇心、熱愛冒險的計算機科學家,一直致力于為孩子設(shè)計有趣的動手項目,他在美國創(chuàng)辦了一所名為”東敲西打”的學校(Tinkering School),在這里,孩子們會獲得一些使用真正的工具和材料的機會,建造大型物件。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面對危險,孩子才能有機會表現(xiàn)出自己的勇氣、能力和責任感。同樣,只有直面危險有步驟有計劃地解決問題,才能培養(yǎng)出孩子的能力。
我們要給孩子機會去分辨:哪些是真正危險的事情、哪些是有風險的事情,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我們需要讓他們暴露在有限的、可控的風險中,從而讓他們了解風險;我們需要教會他們?nèi)绾伟踩厝ヌ剿?,從而走上自主探索的道路?/strong>
讓孩子們練習爬樹,他們將學會安全地爬樹。如果你從不讓他們嘗試,他們不但會偷偷去做,還可能以不安全的方式去爬。又或者他們一生都不會去嘗試,而這也許是遺憾。
保證安全的方式是學會如何判斷危險,而不是一味地阻攔孩子,不讓他去做。只有有準備、按步驟去做這些危險的事,孩子們才會培養(yǎng)出良好的直覺,了解危險的事情與需要謹慎應對的事情之間的區(qū)別。
很多學校不愿意開展戶外體育運動,是出于規(guī)避風險的安全意識。
但是,與其因噎廢食,不如未雨綢繆。
如定期檢查活動設(shè)施的安全性,教導孩子掌握自我保護能力及規(guī)則意識等。
《讓孩子做50件危險的事兒》里面羅列了50件讓孩子做的危險事兒,因為文化的差異,我并不認為50件都適合孩子去做,但是這本書給了我們一種思路,真正的安全教育不是把孩子放在一個真空的保護環(huán)境中,而是讓孩子接觸可控的危險,教導孩子掌握自我保護的能力和規(guī)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