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個新聞,深圳26歲的林先生多年來反復患上肺炎,他也多次去醫院檢查,但一直沒能找到原因。這次,他又因為肺炎來到醫院檢查,CT結果顯示,小林肺里似乎有個東西,一番仔細檢查過后,終于確認導致小林反復患肺炎的元兇——哨子!原來,林先生在6歲時吞下了一個哨子。由于年少怕事,他當時沒有告訴父母,這一瞞,就瞞了20年。
林先生的這個經歷,讓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幾件往事。我上小學的時候,大家還不知道“雞娃”為何物,每天放學前作業就寫完了,放學后也不回家,就跟同學或鄰居的小孩兒一塊兒瘋跑瘋玩,磕磕碰碰也在所難免,總要發生點類似膝蓋磨破之類的小事故。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特別緊張,第一反應通常不是傷口會怎么樣,而是媽媽知道了可怎么辦!這種情況下,輕則罵,重則打,肯定不會輕松過關。
所以,在我小時候的認知里,犯了什么錯或者惹了什么禍,除非被當場發現或者嚴重到無法掩飾,否則堅決不能讓家長知道。我想這個不小心吞下了哨子的林先生,會不會也是出于這種心理,所以選擇了隱瞞。
一
天下的父母,愛子女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可是,有些愛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溫暖和安全,但有一些卻成了以愛為名的傷害。長大后的我們自然明白,哪一次打罵孩子的時候父母不是帶著心疼。可面對父母的打罵,小時候的我們感受到的可能只有害怕。雖然,父母的初衷是想用這種方式讓孩子記住:以后一定要學會小心一些,讓自己不要再受傷。因為他們很相信一句老話:打打長記性!記性倒是長了,但記住的是:如果惹了事兒,千萬不能告訴家長。
父母這一近乎本能的反應,卻讓孩子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認知:犯錯=受罰。而事實上,哪一個孩子不是在大大小小的錯誤里慢慢長大的呢。只是有些孩子在這些錯誤里收獲的是成長,而有些父母的做法卻讓孩子不但失去了成長的契機,還形成了對錯誤的錯誤認識。
二
對待孩子的犯錯,我們要秉承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的原則。每個孩子天性不同,有的內向、敏感、不善于表達,也有的活潑、熱情、充滿溝通欲望。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法自然也應該有所區別。就像《小歡喜》里的方一凡和林磊兒,一個古靈精怪,喜歡調皮搗蛋;一個個性溫和、聽話懂禮貌。平時溝通和教育的方式自然應該有所區別。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有的需要警戒,而有的則需要安慰。
再者,對面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弄清楚其產生的原因。如果是無意中、不小心導致的問題,要學會諒解,孩子畢竟還小,有一些危險、惡果不在他的認知范圍內,如果平時也沒有就此做過特別強調,出現問題也是在所難免。有時候,我們看到面前的一團糟,往往會失去控制,直接批評,而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又后悔不已。如果可以克制三秒鐘,先問清楚原因,那么孩子就不會錯失一次成長的機會。
孩子犯錯后,我們看結果,更要明原因。如果不問青紅皂白、一味批評責罵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管我們本身是多么愛孩子,不愿讓他受到傷害,而事實上的傷害已經形成,而逃避、掩蓋就成了他們犯錯后的自然選擇。
上文中的林先生已經做了手術,哨子被順利取出,右下肺也得到了徹底清洗。他表示,現在自己的身體好了,說話也變得有力氣了。這是一個讓人欣慰的結果。但我們還是希望父母能夠成為孩子傾訴和求助的第一對象,少一些遺憾和無法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