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三歲左右的孩子都是愛發(fā)脾氣的,孩子的行為即使是看上去比較極端令人無法忍受,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為了滿足孩子自身的成長服務的。
孩子做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行為,很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尋找刺激,這個時候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引導他用其他更為得體的方式來尋找刺激。
第二是孩子在用這種方式求助,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應該確立孩子的需要滿足他,如果無法立刻滿足,那就嘗試替他把心理的需要表達出來。
第三個原因是孩子其實是在通過這些行為疏解自己的壓力,這時候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哭泣、喊叫,制止他做可能傷害自己或者是傷害別人及物品的動作,吸收內在的壓力,幫助孩子重獲內心的平靜。
如果以上的原因都不是,也許是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采取了不恰當的態(tài)度,如果孩子憤怒的反抗或者是毀壞物品并不是為了釋放壓力或者是尋找刺激那,很有可能是對大人控制欲的一種回應。
無論孩子做什么都是為了讓自己快快地長大,如果爸爸媽媽整天地呼來喝去,不許干這個,不能做那個或者是對孩子有超出他年齡的期待,那也許過些時候后果就會慢慢地浮現出來。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當我們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原因的時候,那如何引導就沒有那么難。
那么孩子特別具有破壞性破壞各種物品還容易做一些極其危險的事情,這種行為背后的動機和原因是什么呢?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我曾經在一次講座上,一位媽媽問到一個問題:他的三歲的孩子特別愛發(fā)脾氣、還愛摔東西,問我要怎么辦?
其實這個問題是比較空泛的,我就追問了一句:“因為什么孩子發(fā)脾氣呢?”
但是這位媽媽給不出更多的細節(jié),媽媽說:“孩子就是亂發(fā)脾氣。”
對于這位媽媽來說發(fā)脾氣就是問題本身,但其實發(fā)脾氣是孩子面對復雜情況給出的應對方式,他們是受了刺激才會這樣做。
當然,如果讓爸爸媽媽承認刺激孩子發(fā)脾氣的人就是他們自己,這真的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讓這位媽媽仔細回憶了一下孩子那次發(fā)脾氣是什么原因?
媽媽說:“因為我不給她糖吃。”那我再次問,“具體的情況你能描述一下嗎?”
這次媽媽就有話可講:“孩子當時爬到椅子上然后又接著爬到了木凳上,接著去拿櫥柜頂上的糖罐兒。”
那么,孩子發(fā)脾氣,真的是因為媽媽不給她糖吃嗎?
咱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這個孩子三歲了,糖罐就放在櫥柜頂上一個非常顯眼的位置,下面放著木凳和椅子。
這個孩子他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其實這個三歲的孩子在測試自己的能力,孩子確實是想要拿到水果糖果,一心關注結果和目標的大人,只能看到這一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更感興趣的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這位媽媽并不了解。
對于孩子來說,那個糖罐兒只不過是他為了測試自身的能力而找到的一個目標,孩子就為了鍛煉身體技能,這一點才是重要的。
而如果我們真的理解了孩子,我們就可以做出這樣的回應:哇,寶寶都能爬這么高了呀,都快能夠到糖罐了,真是很厲害,你是靠自己拿到糖果的,你把糖罐拿過來,我先幫你收著,做完飯,你自己可以選一顆糖好不好?那現在你希望媽媽幫你把糖瓜放在哪兒呢?是餐桌上還是小箱子里或者是等晚飯以后咱們再吃。
如果說媽媽是這樣的回應,我們哪里還需要跟孩子的脾氣大戰(zhàn)三百回合,孩子根本就沒有脾氣了。但是在這個時候,這位媽媽又說了:“就算是晚飯以后,我也不希望他吃糖啊。”
問題來了,既然你不希望孩子吃糖,為什么把糖放在櫥柜那么顯眼的位置呢?對于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誘惑。
所以,孩子做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先不要著急阻止他們的行為,而是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件事情為什么會發(fā)生,發(fā)生的時候是否有完全不同的應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