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的經歷以及親戚朋友的經歷之后,我對網友“貓咪會咬人”寫的一段話非常有感觸,并從心底認同她的觀點,她說:
“把孩子養成聽話孝順反而會讓她在生活上處處碰壁。
一個在家庭當中不斷被打壓、被規訓要聽話、懂事兒、順從的女孩子,步入社會以后,就像把一塊肥肉扔進狼群沒有什么區別。
如果家里的父母再不給這個女孩子心理上更多的愛,生活上有很多的苛刻,那這個姑娘一定會因為感情問題備受折磨,甚至越早進入婚姻,就會越墜入泥潭。
如果能自我反省,認識到生活的真相,對自己夠狠,尚且有爬出泥潭的可能,心性越軟,就會被生活吃得渣都不剩。”
實際上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地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里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夸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夸自己“懂事”。
然而很多心理分析師和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成熟。
為什么會這樣呢?
作為心理學愛好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乖”和“懂事”的本質是“自我”的壓抑
2.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后會有什么心理問題?
3.家長如何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一、“乖”和“懂事”的本質是“自我”的壓抑
我認為,“乖”和“懂事”的本質原因是孩子的“自我”被嚴重壓抑。
早期“自我”的形成受父母的影響
什么是自我?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將“自我”定義為“一系列與自我相符的觀點和信念的集合”。它可以被歸納為這一問題:“我是誰?”作為個體,我的身份是什么?從這個問題出發,有哪些對自身積極或消極的主觀判斷?
“自我”分為三個部分:
? 自我形象。即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方式。其中身體形象施加重要影響。
? 對自我的看法。即我們的價值觀和自尊。
? 理想的自我。代表著我們期待成為的對象和生活愿景。
一個人的“自我”是怎樣形成的?
羅杰斯指出,每個人早期的“自我”受童年經歷和我們對這些經歷的闡釋所影響。而對這些經歷的闡釋往往受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所影響。
我們會全盤接受來自父母的議論、判斷和評估,并將這些信息內化,從而學會取悅他們。羅杰斯將這些稱為“價值條件”。
正是因為這些“價值條件”,我們愛父母所愛,憎父母所憎,提倡父母所提倡,鼓勵父母所鼓勵。我們全盤接受父母的價值觀,并用父母的眼光和評判標準去看待和解讀這個世界,并將這些內化成為我們的“自我”。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老鼠生兒會打洞”。
同時,學校、朋友和社會的觀點和判斷同樣會影響我們的看法。
我們的至親之人說的話分量甚重,他們影響著我們對“自我”的定義,進而影響我們為人處事的原則和做選擇的方式。——《她世界》,伊麗莎白·卡多赫,安娜·德·蒙塔爾洛
個體在與父母的無數次互動中塑造出“自我”,在父母的有條件或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中,個體以同樣的目光和標準看待自身。
然而,我們的文化喜歡聽話的好孩子,對于那些叛逆搗蛋的孩子多半進行指責和批評。這在我看來,父母之所以指責叛逆的孩子,是為了自己省事,避免孩子給自己造成麻煩。
以自我為中心的、控制欲強的父母習慣對孩子橫加指責和批評,給孩子貼負面標簽,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失去內在驅動力,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愿意做決定、不愿意表態。
久而久之,孩子便學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不去想自己真正渴望的事情。孩子的獨立空間會被擠壓。
我們每天都在重構人生與自我及與世界的關系。如果我們的聲音在童年時被壓制,那么做出自主決定將變得格外困難。——《她世界》,伊麗莎白·卡多赫,安娜·德·蒙塔爾洛
二、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后會有什么心理問題?
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他們壓抑了自我,逐漸缺乏生命力,無法為自己做決定。
在父母的指責、批評和有條件關注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成為完美主義者、抑郁、共情能力低。
1.安全感缺失是根源
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安全需求是人類最初級的需求,也是孩子基本的、與生俱來的需求,為了得到安全感,孩子會通過哭鬧、尖叫或嬉笑等方式與父母建立聯系。
父母傾聽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態度、尊重孩子的個性,并以一貫的積極來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得以調節和解決。孩子會感到無論何時父母都在,進而開始嘗試探索自己的周圍。
當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父母愛的,才會形成很強的自尊心,進而認為自己值得被愛。
在缺少父母關注和共情的家庭里,孩子缺乏安全感 。與父母明顯的情感距離和不穩定的相處狀態,父母的誤解或排斥不僅讓他們焦慮不安,還進一步降低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并因此而變得不自信。
《她世界: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鑒》里提到,當父母對孩子的有條件關注具有吹毛求疵的傾向,并帶有強烈的規訓意味時,父母的嚴厲批評、有條件的愛,以及在兄弟姐妹之間的侮辱性攀比,會讓孩子成為冒充者綜合征患者。
在這樣的家庭里的孩子會內化出一套自我批評系統,內心承載的各種偏見使他們無法以積極的眼光看待自我,更難以善待自己。
2.低自尊導致缺乏自信
《她世界: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鑒》里提到,自信的人通常具有以下3個特征:
1) 他無須征求他人的意見得到認可,能夠以堅韌的意志在探索中靈活有力地前進。
2) 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能坦誠面對欲望和挑戰。
3) 能夠自我接納,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失敗,并將其視為生活和學習中的常態。
而缺乏自信的人通常低自尊,十分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自我價值感低。
一個人的自信通常與自尊有關。
精神病學家、心理治療師弗雷德里克提出了自信金字塔模型,從下到上依次為:自尊(我對自己的看法)、自信(我的個人能力)、自我肯定(我的人際交往能力)。
其中,自尊心是建立自信的基石。
“自尊指的是無論在何種條件下,一個人都能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自尊和自信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她世界》里提到,自尊為自信提供沃土和情緒安全感;自信提供活力,促使個體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助于個體保持良好的自尊。
自尊使我們對自身的價值充滿信心,肯定自我。良好的自我價值感有助于我們定義自己、肯定自己,進而培養良好而健康的自尊。
伊麗莎白·卡多赫在《她世界》里指出,一個人缺乏自尊時,不僅害怕要求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還害怕陌生的事物。
不僅如此,低自尊會讓我們時刻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甚至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請求、不懂得設限、畏畏縮縮、低聲下氣、態度悲觀、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設性意見、不愿承認失誤、以被動攻擊來回應等。
3.完美主義的背后是無法接納的自我
人際關系心理學家胡慎之在《在人際關系中成長:擁有受益一生的高質量關系》里說:“自我價值感越低的人,越渴望變成理想中的自己,或者說渴望自己能變得盡善盡美。”
成熟狀態中的人,其社會自我、鏡像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無限接近的。
人能從社會交往中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反饋和評價;越自卑的人越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理想中的自我,希望自己無所不能;人與人互為鏡子,看到比自己優秀的,會覺得自己不如他人。這是正常的需求。
但是,一旦超過了一個正常范圍,就會變成病態,即完美主義。
什么是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一種病態心理,是虛假的自信,是冒充者綜合征的其中一種類型。
完美主義有哪些特征?
完美主義者通常有以下特征:
? 超負荷工作
? 害怕失敗而拖延
? 過度關注事情不順的一面
? 害怕出錯,嚴格監管他人
? 對自己嚴格要求,無法容忍批評
? 嚴苛的自我批評
完美主義者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高要求”或“嚴標準”,害怕犯錯誤,使自己無法容忍任何瑕疵或失敗、同時認為自己無論在專業領域還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不夠優秀。
適應性完美主義個體有高標準和成就的渴望,并通過一定努力使目標在其能力范圍內實現。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個體對自己強加不切實際的要求,這些要求給他帶來焦慮和壓力。
完美主義有哪些表現?
渴望成功和得到他人的認可,同時又覺得自己不夠好。
由于歷史、社會和家庭原因,女性完美主義者比男性完美主義者要多。
女孩的成長環境沒有男孩寬松。女孩在成長過程中被培養成得禮貌、謙虛和忍讓,她們也逐漸將這種“好女孩”標準內化成自我規訓。她們漸漸變得小心翼翼、過分謹慎,越是身處舒適輕松環境,越是無法容忍任何錯誤。
任何微小的失誤都會使她們更強烈地懷疑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她們在不斷給自己施壓的同時,也使身邊的人不好過。
完美主義使她們以消極的眼光看待自己,甚至陷入極端困境——抑郁。
完美主義的原因是什么?
新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認為女性的心理問題并非由女性的生理本能和沖動造成,而是由女性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造成的,人際關系對人們的觀念形成過程起到關鍵作用。
父母給孩子營造的家庭氛圍對孩子自信的養成有重要作用。
健康熱烈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冷漠、孤立、充滿敵意、互相傷害的家庭氛圍不利于增強子女的自信。
4.抑郁和拖延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里提到,“好孩子”容易有兩個惡果,即叛逆期推遲和缺乏生命力。
所謂叛逆期推遲,就是別人成熟的時候他卻剛剛開始叛逆。
沒有形成完整自我的孩子缺乏生命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做事情總是拖延到最后一刻。
張沛超在《我的內在無窮大:探索人生的40堂必修課》里指出,拖延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是對父母的反抗。
嚴重的拖延會導致抑郁。
他們害怕失敗,同時也害怕成功,因為成功之后,父母會給他們更大的壓力并表現出更高的期待。
如果一直拖延,他們認為自己就不會失敗,也不會承受成功帶來的壓力。
拖延癥是一種喪失自主性的表現。
“自主性是一個人能按自己的意愿努力和行動的一種內驅力。我們常常深有體會的“拖延癥”就是人失去內驅力時的狀態。自主性強的人最明顯的特質就是積極、主動地計劃和行動。而自主性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和兒童時期和父母的互動中獲得持續的信任性支持的結果。”——侯玉珍,《因為我是女性》
拖延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本質是父母的不信任。
西班牙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一書里提到一個孩子的自信公式:CN=(CPeN)^2, (CN指孩子的自信,CPeN指父母對孩子的信心。)孩子的自信等于父母對孩子的信心的平方。
我們經常聽到養育者在帶孩子的時候過于小心翼翼,孩子爬高,會說“太危險了,你不能爬那么高”
;孩子上下樓梯,不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安全地上和下;孩子寫作業,不相信孩子會自己主動完成……
這些都是家長替孩子感覺,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
而年幼的孩子并沒有形成“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樣的意識。大腦的“杏仁核”會把家長的傳遞出來的這種感覺信息輸入,并儲存恐懼的信號。
當再次面臨同樣的情形時,這些恐懼信號會被激活。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自己無法做好某件事情。對父母越來越依賴的同時,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低自尊滋長,對自己的事情不再感興趣,認為那是父母要做的事,最后變得拖延。
在我看來,解決孩子拖延的問題,最關鍵還是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決策,把嘗試成功和失敗的機會還給孩子。
5.共情能力低
患抑郁的媽媽和情感嚴重隔離的媽媽,面部通常無表情,與孩子的互動少,情感聯結慢性阻斷。孩子因害怕、恐懼而出現情感匱乏和退縮。最終孩子的共情能力受到影響。
共情能力的發展得益于媽媽與孩子的持續情感互動與聯結,這種互動與聯結會促進鏡像神經元的發展。
而缺少與媽媽互動和情感聯結的孩子鏡像神經元發育受損,共情能力得不到發展。長大后,他們往往無法理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如不知道為什么別人不理會自己、為什么生氣、又為什么喜歡自己。
缺失的共情能力,只能通過理性地推理去彌補,進而變得過于理性,最終導致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們渴望愛,卻沒有愛的能力。
三、父母如何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當孩子身處的家庭環境父母關系不和、親子關系極差、家庭隨時面臨崩潰、孩子經常遭受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就會在所難免。
家庭環境是孩子自我形成的關鍵,因此,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尤為重要。
1.悅納自己,形成自己的養育風格
加藤諦三在《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傷》里說:“育兒成功的人也沒有資格因此得意,并譴責其他家長。在指責那些育兒失敗的人之前,應該先感謝自己幸福的過往。”
正如作者所說,育兒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幸福的過往,一對合格的父母。
但是,大多數人的父母也像大多數的我們一樣,帶著種種傷長大,沒有經過考試領取合格證,就成為了孩子的父母。我們毫無差別地繼承了父母的那一套育兒方法。
然而,從我們意識到問題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改變。
承認自己不是優秀的父母,至少能避免淪為最糟糕的父母。
羅杰斯在談到“自我”的概念時說道:“除非我們接納自己的原貌,否則我們將無法改變、也無法脫離現狀。”
只有接納自己之后,才有能力改變自己。
侯玉珍在《因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療愈代際創傷》里說:“育兒除卻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它的核心在于父母是怎樣的人,即父母的人格決定了養育的質量。”
雖然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創傷,但是我們依然有屬于自己的的優秀品質。
我們的行為是由我們的內在人格決定的,孩子會內化我們的內在人格。我們擁有怎樣的優秀品質決定了我們的養育特質。
侯玉珍建議我們列出那些不能自我接納的地方,讓“陽光”照進來。
再列出列出5個以上養育孩子的獨特時刻,在那一刻,我們和孩子都是快樂而享受的,將這些時刻描述出來,發現自己擁有獨特的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有效的養育理念等。
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優秀品質形成自己的養育風格。
2.夫妻關系>親子關系
一個家庭的核心關系是夫妻關系,夫妻關系大于任何親子關系。
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根源上改善親子關系。孩子看到父母相愛,才會去做一個快樂的孩子。因為最好的家教就是爸爸愛媽媽。
良好的夫妻關系給孩子營造溫馨而穩定的成長環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互不尊重對方,指責和貶低對方,那么孩子也學會了不尊重自己的父母,不認同自己的父母。
小時候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父母,會顛倒親子關系,會將孩子當成自己內在的父母進行索取,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那些控制欲強的父母,通常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出發點來控制和要求孩子。
追溯他們的夫妻關系,我們發現,他們的夫妻關系并不和諧。正因如此,他們才將關注點轉移到親子關系上,試圖控制孩子,以填補夫妻關系帶來的創傷和缺憾。
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
放任夫妻存在的問題不管,轉而關注親子關系,無法從根源上改善親子關系。
3.尊重孩子的個性,接納孩子的不同
《她世界: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鑒》里說:“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她自己的優點、缺點和獨一無二的個性,她具有完整的人格,而非我們的個人的延伸。”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性子急,有的孩子性子慢,有的孩子天生活潑好動,有的孩子喜靜。
我們只有尊重孩子的個性,接納孩子的不同,給他們接觸新事物的機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做選擇和決策,培養他們的自主感、勝任感和責任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提升自尊和自信。
4.學會傾聽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關注和愛
聽比說更重要,傾聽孩子,看見孩子心底的真實需求,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是父母需要學習的一項技能。
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給了我們打開了解孩子內心需求大門的鑰匙,那就是——重復式傾聽、同理傾聽、縱貫式傾聽。
如果你總是在孩子說話時習慣性打斷他們,急于給建議,孩子不僅不會記住你說的,還會啟動防御機制遮掩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
傾聽孩子,不需要我們給他們建議,更不需要給答案,只需要做好聽和問就夠了。
帶著我們的體貼和關心,跟著孩子的感受,去體會孩子喜、怒、哀、樂,以及想法和需求。
這種傾聽方式的核心是同理心,是我們對他人的感情抱有的一種開放的態度,把自己的評價、建議擱置一旁,先讓對方把話說完。
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自己的需求被看見,而自己值得被父母關注和愛。
當一個兒童受到的關注是無條件的、開放的、好奇的和積極的,他便得以保留其“真實的自我”,并在其引領下走向自我實現的道路。——《她世界》,伊麗莎白·卡多赫,安娜·德·蒙塔爾洛
無論成功或失敗,父母都無條件地愛孩子的時候,孩子在父母持續的積極關注下,才會不斷增強好奇心、自信和創造力,才會以積極的態度審視和對待自我、接納自我,并保有獨立性和自尊心。
5.使用積極的語言,注意自己的語氣和表情
父母好好說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她世界: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鑒》里所說的,“我們的至親之人說的話分量甚重,他們影響著我們對“自我”的定義,進而影響我們為人處事的原則和做選擇的方式”那樣,每個孩子的未來,都藏在父母的嘴里。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好好說話。
孩子的大腦具有可塑性,父母越是經常鼓勵和贊揚孩子,孩子就會越自信。相反,父母越是經常貶低孩子,孩子越不自信。
西班牙神經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里提到,孩子的大腦會把父母對他們的描述保存在大腦中一個叫作“海馬體”的部位中,這個部分負責儲存關于世界和自身的所有知識,他將影響孩子在生活中做出的每一個決定。
簡單地說,就是你給孩子貼什么標簽,孩子的大腦就會控制孩子按照你的設定去行事。
如果你經常對孩子說“你是勇敢的”“你很有創意”等一類積極的語言,那么孩子就會按照你給她的設定去行事。同樣的,當年經常說孩子是自私的、膽小的,那么孩子也會按照你的設定去行事。
伊麗莎白·卡多赫在《她世界: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鑒》一書中指出,父母聲音的語調、用意、詞語的選擇,甚至是說話的姿勢都至關重要。
在親子溝通中,語言的重要性僅占8%,語速和語調占38%,而表情和動作卻占了58%。即使你什么也不說,孩子也能從你的表情和動作里看得出來你是否認可他。
因此,我們期待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使用積極肯定的語言,同時注意我們語速、語調、表情和動作對孩子的影響。
除此以外,我認為多學習育兒知識,并運用到實際當中,為養育身心健康的孩子而努力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