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對面源污染的影響(相對于影響范圍較小、較方便找到污染源頭)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城鄉面源污染伴隨強降雨過程愈發凸顯。生態環境部今年5月下旬印發《關于加強2022年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加強風險防范,避免汛期水質明顯惡化,甚至發生突發水污染事件等情形,堅決守住水環境質量安全底線。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一般意義上的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工業、農業生產及城鄉生活過程中的養殖餌料、化肥農藥、畜禽糞便、垃圾污水等污染物,通過降雨徑流、土壤侵蝕、壤中流等途徑進入受納水體而造成的水環境污染。汛期降水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徑流攜帶的面源污染負荷對河湖水環境產生巨大沖擊。但是,由于部分地區環境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管理體制機制不順暢等因素,污水處理設施溢流、個別單位借機排污等現象時有發生,人為因素對面源污染負荷的影響愈演愈烈。
近年來,汛期污染問題逐漸成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關注的焦點。比如,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曾指出,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杞麓湖的環湖截污工程,由于沒有同步配套建設污水治理設施,截流收集的污水又在汛期排入湖區,投資數億元建設的截污工程成為“零存整取”的擺設。又如,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流域經濟林改造項目,由于未按照林地保護有關要求落實水土保持措施,且大量施用肥料和除蟲藥劑,造成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影響太平湖流域水生態環境。
筆者在流域水生態環境問題調查時也發現,一些地區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存在明顯短板,本應集中處理的農村生活污水未得到妥善處置便排入外環境。“點”上失守,便可能造成“面”上傳播。防范化解汛期水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需實施源頭—過程—末端的全過程管控。
一要加強源頭管控,倡導和落實農業測土配方、物料循環利用、垃圾及時清運等低排放的生活生產方式。緊盯汛期水質明顯反彈斷面,綜合雨情、水情、汛情、水質信息,科學制定汛期水環境管理預案并嚴格落實。二要加強過程管控,建設和修復污水收集管網,排查和改造混接、錯接管道。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三要加強末端管控,推進河湖生態緩沖帶、人工濕地等生態工程建設,減緩面源污染負荷對河湖的沖擊。
應對汛期污染負荷,保障河湖長治久清,要對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區別對待。針對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甚至蓄意藏污納垢、借機“零存整取”的違法行為,要依法查處、嚴厲打擊。確因超量降水形成的污染負荷,要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加強部門協調聯動,有效防控環境風險。長久之計,應在城鄉建設進程中逐步補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短板,不斷增強河湖抵御汛期污染負荷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