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教育孩子打(虎媽打孩子)
安徽一名男生中考只考了523分,沒能考上當地的重點高中,查完成績后的媽媽崩潰痛哭,隨后滿臉憤怒地將滿墻獎狀撕下。媽媽哭訴:“不讀,就出去打工。”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孩子沒輸,家長先輸了。
有一個詞比較貼近這種類型的家長:虎媽。
虎媽的特點就是,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嚴格要求,從愛好特長到學習成績,無孔不入的要求布滿了孩子的童年。
看見這則新聞,讓我回憶起非常相似的學生時代。小學時朋友周末找我玩,在院子里練字的我被媽媽捂住嘴,她大聲答道:“沒在家。”初中沒有考上一高,不愿意陪著我去其他高中報到。高考考了大專,在她沒有發表意見前就選擇了復讀。但第二次高考考取的專業又不讓她滿意。
工作不滿意、薪資不滿意、找不到對象不滿意、對不考教師資格證不滿意。事事都要提出意見和要求,似乎這些問題在家長眼里都可以歸結為“人的不努力”。
虎媽對于沒有達到要求的結果,都會將原因歸結為孩子的不努力。
01教育不是在后面催促和鞭撻
家長對于孩子的成績,要求很統一:越高越好。
“上課認真聽”“回家少玩會兒”“拿不到前三就是你沒注意聽講”這些早已經習以為常的要求,在家長提出來時,顯得無比輕松。但做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
站在孩子后面催促和鞭撻,誰都可以做,因為這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只需要擺好嚴肅的表情,準備好嚴肅的語氣就可以了。
中國家長喜歡“嚴師出高徒”這句話,但只理解了其中的“嚴厲”,卻不理解“師傅本身就是技藝高超”的。當然,貧苦人家飛出鳳凰的情況也有,但鳳毛麟角、萬中無一。
家長在看到有成功案例后,急切地開始對孩子下達要求,但自身的毛病、家庭的氛圍、以身作則、耳濡目染等等左右孩子發展的因素統統不去理會。
02非智力因素發揮正常,卻無法接受結果
注重發揮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是教育所重視的其中一點。
人與人在天生的很多方面都是有差異的,差異甚至是巨大的。只有將天賦以外的東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非智力因素”,將他挖掘到極致,才是教育要做的。
但這項工作真的就只是學校教育的活兒嗎?我認為不是,家庭教育需要牽頭承擔起這項任務。
當一個天才和你一樣努力的時候,你是無法趕超他的。
在孩子天分一般,自我努力做到極致后,獲得了不盡人意的結果,家長感到接受不了。也許是孩子心理素質在那一時刻出現波動,也許是其他不可控的原因導致升學成績不理想。找不到具體原因的家長,只能將原因歸到孩子身上,而不努力,成為首選的替罪理由。
03不要做心理素質差的家長
對于孩子在重要時候的壞結果,少有家長的反應正常。大罵、痛哭、家庭吵架甚至打,都是常見的。而就算是最輕的,也是拋出不經思考的惡毒的話。
然而就是惡毒的話,會讓孩子記住它,記住家長那一刻的表現。
我們講有些孩子在的確不努力的情況下的壞結果,其本人的確要承擔一部分責任,而另一部分的教育責任,家長也不能逃避。而平時成績不錯的孩子,努力方面是不需要懷疑的,對于壞結果下家長的抓狂反應,只能說明,家長在這方面,也是個孩子。
家長對一個小小的中考接受不了,那么高考、考研、工作、找對象等等,通通都會是這樣差勁的表現。這種表現反映出家長將對孩子教育投入當作投資,有收益了給出紅臉,沒收益甚至賠了,就給出黑臉。自己作為“投資人”,僅僅是出錢,別的沒有。
我們所言教育,并不只是單純的花錢就能出效果的。家長自身對孩子的熏陶和以身作則是否到位?家長自己教育水平怎么樣?家長對每個階段孩子的教育有沒有規劃和想法?
單就這三個問題,相信一半的人都會心虛。
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發展好,只是給口飯吃,花錢送他上學就能實現,那么教育就不叫教育,叫養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