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那個星期天》課件(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那個星期天PPT)
一、課前解析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整篇課文以表達情感為主,通過具體的事例、內心獨白、融情入景來表現心情的變化過程。學生在閱讀文本中,體會到了文章表達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的語文要素。課后練習也緊扣單元要素,重在引導學生關注情感變化;抓重點語句,歸納總結表達情感的方法;再通過比較發現不同文章表達情感的異同,學習表達。
關注作者:史鐵生(1951一2010)中國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散文、隨筆集《病隙碎筆》《我與地壇》,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等。課文選自半自傳體小說《務虛筆記》,知道課文背景,對于學生理解文本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注主人公心理變化過程:《那個星期天》選自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課文寫了一個小男孩在一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一開始他既興奮又滿懷期待,后來因為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最后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失望、委屈乃至“絕望”。
關注課文表達情感的方法:課文真實感人地寫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變化。這種細膩的變化既通過動作描寫,也通過對內心的刻畫,融情于具體的人、事和景物中,在敘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關注課文插圖:課文插圖別具匠心,總共安排了兩幅。第一幅插圖展現的是文章第四段的內容,再現了“我”在等待母親時“跳房子”“看云彩走”“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的四個情景,插圖將四個情景集中在同一個畫面中,形成一種超越時空的緊湊感和緊張感,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我”在等待母親時的無聊。第二幅插圖對應文章第六自然段計劃落空,“我”一聲不吭地蹲在母親身邊看她洗衣服的情景,刻畫出了小男孩的難過、委屈。
二、教學目標
1.會寫“媚、磚”等13個生字,會寫“明媚、撥弄”等18個詞語。
2.能了解“我”心情變化的過程,體會課文對人物內心、動作、周圍環境的細致描寫,感受細膩真摯的情感。
3.比較本課與《匆匆》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異同。
三、教學重點
1.能了解“我”心情變化的過程。
2.體會課文對人物內心、動作、周圍環境的細致描寫,感受細膩真摯的情感。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媚、磚”等13個生字,會寫“明媚、撥弄”等18個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介紹作者。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體會了作者直接表達情感的方法。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那個星期天》,來學習史鐵生是如何表達感情的。
(板書課題:那個星期天)
2.介紹作者:請學生齊讀課題,教師介紹文章作者史鐵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首先我們先要理清課文思路,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圈畫:那個星期天在文中總共出現幾次?
(預設:那個星期天在文中共出現過四次,第一次是在課文第一段:“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第二次和第三次在文中的第二段:“那個星期天母親答應帶我出去、就在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玩,這不會錯”;第四次在文中最后一段:“那個星期天。就在那天。”)
2.出示本課詞語,檢查讀音及其意思。
組織交流:你對這些詞語是怎么理解的?請你選擇一個詞說一說。
預設一:我選擇的是沉郁這個詞,我想把它拆分組詞來理解,所以我猜它是低沉郁悶的意思。
教師跟進:不錯!這是一個好方法。
預設二:通過讀課文,我認為急遽的意思就是很快,急速。
教師跟進:是的,我們還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
預設三:驚惶是緊張慌亂的意思。
教師引導:那么驚慌是什么意思,這兩個詞語有沒有區別?
(板書:驚惶驚慌)
教師總結:驚惶在驚慌的基礎上還有害怕的感覺。
預設四:我理解的飄緲是光線越來越遠,快要看不見了。
教師跟進:快要看不見了,又能看得見,就是若有若無的意思。
3.啟發思考:在那個星期天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嗎?
(預設:在一個星期天里,一個小男孩等他母親帶他出去玩,因為母親沒有兌現承諾,小男孩特別失望。)
4.啟發思考:是啊!那請你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你能從中發現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嗎?(預設:時間順序)
教師總結:時間從早到晚發生變化,“我”的心情從早到晚也發生了變化。
(設計意圖: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寫作順序,能夠便于學生把握文章的總體面貌,由此聚焦心理描寫,為后文分析心理變化作鋪墊。)
三、研讀課文,體會心情。
1.學習要求:什么情況下“我”的心情發生了變化?都發生了哪些變化?請你圈畫并進行批注。
2.圈畫完后小組進行交流,每組推薦一位準備總結,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3.組織交流:組織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可做補充。
匯報第2段:
預設:“……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我從字里行間看出小男孩是滿懷期待的。
教師跟進:是啊,我們通過“盼”這個字就能體會到他的心情。
匯報第3段:
預設:我圈畫的是“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等一會兒就等一會”,“藏在大門后”,根據我自己的生活經驗,我知道此時小男孩的心情非常的興奮、激動。
教師跟進:此時的環境是陽光明媚,我們通過環境也能體會到作者開心的心情,是否寫作時也可以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匯報第4段:
預設:“這段時光不好挨”,“跳方磚”,“看云彩走”,“撥弄一個蟻穴”,“翻看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說明小男孩此時很無聊。
教師跟進:是啊,我們在等人時確實很無聊。但是我們再讀課文“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用了“挨”這個字,又用幾件事來說明不好挨,我們來體會是什么讓作者感到了煎熬?是一種焦急難耐。
匯報第5段:
預設:我圈畫的是“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焦急。
教師跟進:
匯報第6段:
預設:我圈畫的是“我把午覺睡過了頭”,“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說明小男孩十分失望。
教師跟進:此時的小男孩因為母親沒有帶著出去玩兒感到失望。除此之外,這段出現了三個“一聲不吭”。甚至他還感到周圍的環境沉郁起來,與前面的明媚恰好相反,我們可以知道小男孩此時的心情還是沮喪的。
匯報第7段:
預設:我圈畫的是長句子“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男孩兒蹲著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流淚、依偎、閉眼這些都表現了小男孩期盼落空后的悲傷。
教師跟進:你很善于從細節出發!
5.梳理小結:我們可以看出小男孩心情的變化是:(板書:心情變化:期待——興奮——焦急——無奈——沮喪、失望——悲傷、失落)
6.教師啟發:如果我們根據小男孩的心情變化制作一個曲線圖,你會怎么做?
繪制完成后教師選擇學生展示。
(設計意圖:清楚小男孩心情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將小男孩的心情變化與這個星期天里的時間推移結合起來,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我課文內容。)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教師總結:這樣看來,小男孩的心情真是一波三折,這節課我們理清了小男孩的心情變化,下一節課我們去感受作者是如何真實自然地表達自己的心情。
2.布置作業:思考課后第二題。
五、板書設計
9.那個星期天
驚惶、驚慌
心情變化:期待——興奮——焦急——無奈——沮喪、失望——悲傷、失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課文對人物內心、動作、周圍環境的細致描寫,感受細膩真摯的情感。
2.比較本課與《匆匆》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學習新課。
1.組織交流:上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作者的心情變化,你還記得嗎?作者都有哪些變化?
預設:作者的心情先是期待、興奮,后來因為等待母親而變得焦急無奈,最后因為計劃的落空而變得悲傷失望。
2.導入:是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感受作者是怎樣真實自然地表達“我”的心情的。
(設計意圖:回顧導入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以便推進這節課的教學。)
二、深入品讀,感悟寫法。
1.默讀課文,思考主問題:作者是怎樣真實自然地表達“我”的心情?畫出相關語句,做好批注。
2. 組織交流,學生匯報。
匯報第3段:
預設:在第三自然段中,很多語言是“我”說的話,但卻沒有使用雙引號,比如說:“走嗎?等一會,等一會再走。”“您說了去!等等,買完菜,買完菜就去。買完菜就去嗎?嗯。”我猜這些都是“我”的心理語言,是小男孩的想法。
教師總結:是啊!這一自然段用了很多心理描寫,是小男孩內心語言的流露。我們在寫作時,也應該學會運用這種方法。
匯報第4段:
預設:作者先是說到這段時光不好挨,又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撥弄蟻穴”、“翻看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這樣的事情,來說明自己的不好挨。
教師總結:你能通過作者做的這些事感受到此時他焦急的心情嗎?這就是“融情于事”。
表面看是冷靜的敘述,實則表現了作者真摯細膩的情感。
匯報第5段:
預設一:在這段我感受到小男孩是非常焦急的,因為他幾乎一直在行動著:“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甚至一直“念念叨叨地追在母親的腿底下”。
教師引導:作者為了讓細節更形象,還用了一連串的詞語,你能發現嗎?
預設二:我還發現這個段落出現了很多動詞:跟、追、看、絆、絞、碰。通過這些動詞我也能體會到小男孩的心情。
教師總結:課文通過這些微小的細節來展現小男孩的心情。
匯報第6段:
預設一:我通過“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地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渺”這句話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心情。
教師追問:你的發現很了不起!這是對什么的描寫?
預設二:環境描寫。
教師追問:那你能給我們舉出一個例子嗎?我們之前學過的課文、古詩都可以。
預設三:我想到的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用對眼前環境的描寫,來抒發自己心中的孤獨。
預設四:在上學期學到過的課文《丁香結》中,作者用大段的話描寫了丁香花開時的景色,同時穿插了自己的內心感受。
教師引導:你們都發現了,作者在描寫景物時往往會帶著自己的個人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就是在抒發自己的感情,這就是融情于景。(板書:融情于景)
匯報第7段:
預設:第7自然段是文中的最后一段,作者寫“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通過上一個自然段的學習,我覺得這里也是融情于景的寫法。
教師追問:你很善于學習,還有其他發現嗎?
學生補充:還有對動作的描寫,小男孩蹲在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
教師總結:是的,既有融情于景又有對動作的描寫,其實還有文章的最后:“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是通過對光線的描寫,來展現自己的心情。
(設計意圖:在學生體會到小男孩心情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細讀課文,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對文章寫作方法的理解上,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更加關注表達。)
二、課堂練寫,初試身手。
1.教師過渡:文中的小男孩早上心情好的時候,他看到的景物是怎樣的?
(預設:陽光明媚)而到了晚上他很失落時,他對周圍的環境的感受又是如何?(預設:光線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原來啊!當我們心情不同時,對周圍環境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2.打開初試身手的內容讀一讀,請你從下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兩個,試著寫一寫!
3.寫完之后交流分享。
預設一:陽光灑在我的臉上,我的步伐輕快地落在一塊塊石板上,抬頭我看見天空中有云彩飄過,低頭我看見從石板的縫隙里鉆出的青苔。風兒吹過,鳥叫聲陣陣傳來,就這樣我走在小巷里。想到很快就到奶奶家了,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
教師引導:你們一定都能發現,這位同學選擇了自己心情好的狀態,基本可以做到完整地寫一段話。但是如果我們將:“陽光灑在我的臉上”改成:“燦爛的陽光灑在我的臉上?”會是同樣的效果嗎?你們是不是可以這段話中加上更多的形容詞?試一試吧。
預設二:明媚的陽光灑在我的臉上,我的步伐輕快地落在一塊塊石板上,抬頭我看見蔚藍的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飄過,低頭我看見從石板的縫隙里鉆出的碧綠色的青苔。風兒輕輕吹過,嘰嘰喳喳的鳥叫聲陣陣傳來,就這樣我走在小巷里。想到很快就到奶奶家了,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
(設計意圖:學語文的目的是用語文,此環節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內化語言,形成能力。在文章學習過程中融入“初試身手”教學,把課內學習到的方法與話題結合起來,做到讀寫練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擴展延伸,比較不同。
1.教師過渡:這篇文章與《匆匆》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請同學們以4人小組的方式交流,交流過程中做好筆記。
2.教師引導:打開交流平臺板塊,閱讀并思考與你們剛才發現的內容是否一致,并在前文中找出例子說明。
預設一:我認為相同的地方是作者都表達出了自己真實的情感。
教師跟進: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匆匆》一文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那個星期天》是以一段銘刻心頭的記憶緬懷逝去的母親,詮釋母愛的至純至真。那這次我們聚焦表達方式,有不同的地方呢?我們先來看《匆匆》。
預設二:我發現《匆匆》里有很多問句。
教師跟進:讀一讀,這樣的問句有什么好處呢?
預設三:讓我感受到的情感更加強烈。
教師引導:我們再來看《那個星期天》,作者是用什么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預設四:用了一系列的心理描寫、動作、細節、融情于人、事情、景物中。
教師總結:這就是表達方式上的不同,《匆匆》將自己心中的想法直接表達出來,而《那個星期天》卻是間接表達情感,將情感融入了具體的人、事情、景物中,兩種表達方式各有好處,我們在寫作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
(設計意圖: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在比較中使學生明白兩種表達方式各有好處。接著拓展到交流平臺,分析具體的寫作手法應該如何使用,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另一篇精讀課文,感受到了作者自然的感情流露方式,希望在課后你能繼續練習寫作方法。
2.布置作業:下課之后再閱讀史鐵生的其他文章。
五、板書設計
9那個星期天
融情于景
【課后反思】
《那個星期天》作為語文六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細膩而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課文旨在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感受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細膩情感。
教學重在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真情實感的。通過對動作的描寫和內心的刻畫體會人物情感;作者融情于具體的人、事和景物中,在敘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在教學方法上,通過引導學生畫出關鍵句、做批注、交流感受的方式圍繞中心問題展開教學,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激發學習熱情。
不適宜進行寫作方法的抽象歸納,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宜過深、過細。精讀課文雖是重在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學習習作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不是靠教師的歸納概括。應把閱讀的權力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帶著自己情感體驗走進文本,對話主人公,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情感的真摯,讓學生產生共情共鳴。對課文的理解還應把握在適當的程度,不宜過深,不加重學生的認知負擔,例如:對于課文中的一些難理解的詞語“沉郁”“飄渺”“急遽”“惆悵”,應結合語境理解,不必深究詞語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