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孩子不聽話是教育問題還是自身問題(孩子5歲特別不聽話)
家長目前的育兒困惑: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1.不聽勸,不論為她好與不好的話都聽不進去;
2.一直以來都很叛逆,讓她做什么非要反著來;
3.很孤僻,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總是不合群;
4.不愛學習,一說讓學習就是不學,讓給她退學;
5.依賴心理特別強,總是連玩都得讓家長陪著;
6.沒有耐性,自己玩游戲不會都會發脾氣;
7.什么事覺得跟他都沒有關系,需要她幫助的時候很冷漠,總說跟她又沒關系;
8.在外面總是跟小朋友爭搶,搶不過就生氣發脾氣;
提問補充:
問題所指為大寶,5歲,目前二寶7個月;
大寶撫養經歷:奶奶帶一年,外婆帶一年后,媽媽帶;
二寶出生后,大寶問題變多
當前處境:
發現孩子問題,嘗試管教,但是越管越不行,不知道該怎么管~
擁抱未來育兒專家問題解析:
首先:問題的根源在于:“奶奶帶一年,外婆帶一年后,媽媽帶”。
孩子三歲之前的養育,父母,主要是媽媽的陪伴極為重要,媽媽在養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是:
媽媽的辛苦撫養,是喚醒孩子人性與親子情感的起點,也是積累教育影響力的起點;也是孩子心理營養積累的發端。
媽媽的陪伴(主帶),形成穩定的一對一關系,即親密的親子關系,是“管教”是否有效的一大關鍵!
養=育,前三年的陪伴極為重要!三年之內有恩于他,之后才能隨后立威于他!
——李玫瑾教授
雖是母子,但親子關系,并不親密,父母的施教,影響不到孩子!
明白親子關系重要性后,我們再來分析具體問題:
1. 不聽勸 不論為她好與不好的話都聽不進去
答:“為她好”是家長的認知,孩子意識里的為自己好,是父母的陪伴和愛護。兩者不在一個頻道上面。
改善: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行動去影響她。
2.一直以來都很叛逆,讓她做什么非要反著來
答:
其一,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孩子的基礎行動能力健全后,就開始明顯起來了。具備了能力,當然喜歡自己做主嘍。
其二,這個時候的“叛逆”,是孩子 不再唯父母命令是從 后,父母貼給孩子的負面標簽!
其三,如果家長的引導用的是:“不”“不要去”“不要做”這類語言,其實是沒什么引導作用的,反而會負面強化!相當于鼓勵孩子去,去做~ ~
改善: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尊,她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了!
多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對話;
引導用正面語言。
3.很孤僻,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總是不合群;
5.依賴心理特別強,總是連玩都得讓家長陪著;
7.什么事覺得跟他都沒有關系,需要她幫助的時候很冷漠,總說跟她沒關系;
答:心理營養不足的典型外在表現,與父母的陪伴質量有關系,回到了根源問題。
改善:給孩子補充心理營養!這是根本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問題少一半。
4. 不愛學習,一說讓學習就是不學,讓給她退學;
答:
其一,孩子良好的學習興趣、習慣,都是需要家長刻意啟蒙的!需要家長領進門!
其二,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讓”,是否是催促、命令之類的語氣呢?
改善:目前孩子5歲,學習興趣啟蒙和習慣培養,可以重新開過!
8. 在外面總是跟小朋友爭搶,搶不過就生氣發脾氣。
答:
其一,這個年齡段孩子之間的“爭搶”,不是大人之前認識的爭搶,而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從這個樣的“爭搶”開始,孩子在體驗,我的,別人的。
其二,孩子心理營養不足,占有欲比較強。
其三,孩子的愿望沒有達成,生氣是正常的,發脾氣也常見。
改善:
家長需要多了解一些孩子的成長特征!
教會孩子表達自己需求,和表達自己情緒,處理朋友之間的關系,比如以物易物一起玩耍等,開展人際關系。
以上就是針對家長育兒問題的全面解析,如果你也有育兒問題,歡迎留言或者私信,并將問題羅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