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孩子家長換位思考(孩子和家長換位思考)
昨天晚上,蔥媽陪著小蔥妞去琴房學琴的時候,等待的過程中蔥媽用手撐著腦門。小蔥妞看到了,說:”媽媽你這樣像小寶寶一樣。”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蔥妞這句話讓蔥媽靈光一閃,對蔥妞說:”我們上完課回家,我當一次寶寶,你當一次媽媽好不好?”
蔥妞聽了興奮不已,舉雙手贊成。于是琴課上完了以后,蔥妞和蔥媽也完成了”媽媽”和”寶寶”的角色互換。
回家的路上,蔥妞(媽媽):”寶寶我們回家吧~”說完了就蹦蹦跳跳地朝前跑走了。
蔥媽(寶寶):”媽媽你怎么把我扔下了自己走啊!你的寶寶丟了怎么辦啊!”
蔥妞忽然反應過來,悻悻地跑回來牽著蔥媽的手:”寶寶,你慢點走,媽媽領著你哦~”
蔥媽把裝琴譜和水杯的袋子交給蔥妞:”媽媽你來拿袋子。”
蔥妞毫無怨言地接過有點兒沉的袋子,領著蔥媽回家了。
到了家里,蔥妞把衣服鞋換了,站在洗手間門口:”寶寶!快來洗手!”
蔥媽假裝沒聽見,慢慢悠悠一會兒玩玩這個一會兒摸摸那個。
蔥妞(媽媽):”聽見沒有!快來洗手!”說完把蔥媽拽到洗手間。
蔥媽(寶寶):”你盯著我干啥?”
蔥妞(媽媽):”我不看你你又不好好用肥皂洗手了!”
洗完了手,蔥媽往沙發上一攤:”媽媽我要玩ipad!”
蔥妞(媽媽):”玩什么玩?作業寫了沒?”說著從屋里拿出來一個算術本和一個拼音本,拿出筆和橡皮:”寫完了才能玩!”
蔥媽(寶寶):”媽媽,愛莎為啥有魔法?”
蔥妞(媽媽):”因為愛莎媽媽有魔法。”
“那如果愛莎沒有魔法,大水沖向阿倫黛爾會怎么樣呢?”
“城堡就會倒塌了。”
“那城堡里的人呢?”
“城堡里的人會逃到外面去”
“如果逃不出來呢?”
“逃不出來就死掉了。”
“死了之后呢?”
“死了之后就上天堂了。”
“上天堂之后呢?”
“上了天堂就在云朵上睡覺再也不醒了”
“為啥再也不醒了?”
“因為他們死了呀。”
“為啥死了就再也不醒了?”
蔥妞被蔥媽的問題問得不耐煩了:”沒有為啥!快寫作業!!?。?#8221;
蔥媽(寶寶):”那好吧,媽媽你先去洗漱吧。”
蔥媽在客廳寫作業,蔥妞去洗手間用蔥媽提前準備好的水自己去洗漱了,洗完了還煞有介事地用搓衣板搓洗自己換下來的小襪子和小褲褲。
蔥媽去旁觀蔥妞洗衣服,發現蔥妞先用香皂往搓衣板上涂抹,而不是涂在襪子上。忍不住提醒了她,蔥妞也乖乖地照做了。
等蔥妞把衣服洗好晾好,蔥媽的作業也做完了。
蔥媽(寶寶):”媽媽我要吃桔桔~”
蔥妞擦擦手,剝了個橘子給蔥媽,蔥媽吃完了:”媽媽我還要~”蔥妞又很有耐心地剝了一個。
蔥媽(寶寶):”媽媽我作業寫完了,能玩ipsd了嗎?”
蔥妞檢查完蔥媽的作業:”好吧,就玩一會。”把ipad給蔥媽支上。
蔥媽一邊玩游戲:”媽媽我要喝水!”蔥妞又屁顛顛地倒水給蔥媽。然而蔥媽沉浸在游戲中忘了喝了,蔥妞又過去摸摸,:”寶寶水涼了,媽媽再給你換點啊。”又去接了點熱水盯著蔥媽喝完了。
過了一會兒,蔥妞對蔥媽說:”寶寶你先玩吧,媽媽要去躺一會兒。”
看著蔥妞眼皮都開始打架了,蔥媽宣布角色互換結束。關上燈,蔥媽問蔥妞:”當媽媽累不?”
蔥妞說:”當媽媽挺累的。媽媽真辛苦呀,媽媽我最喜歡你了。”
把蔥妞哄睡后,蔥媽回想了一下蔥妞模仿自己的模樣,原來催促蔥妞的時候自己也挺兇的呀。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審視自己,認清自己的不足,和孩子一起進步。
角色互換,可以提高孩子和家長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研究表明,有些精神疾病與缺乏共情有關,例如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缺乏共情能力,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共情能力低,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和自閉癥患者都有共情功能障礙或損傷。
因此,共情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精神病學所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是個體社會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
在高度社會化的今天,孩子成年之后幾乎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來獨立生存,而是必須融入社會,與他人協作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共情可以讓我們知道別人的需求,學會給別人公平,有利于合作的進行。于人于己都是有好處的。
培養共情能力,互相理解、經常溝通,才能更好地維護和諧的親子關系。通過角色互換,可以架起溝通的橋梁,時時刻刻進行換位思考。
對孩子而言,可以體會到家長的辛苦,了解自己不聽話的時候為家長帶來的麻煩。
對家長而言,可以了解自己日常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很多家長都以絕對統治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并不了解在孩子眼中自己的形象是什么樣的。
看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們,嘗試一下和自己的寶寶來次角色互換吧。你們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比想象得更懂事和有能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