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謊,厭學,膽小,很可能是安全感不夠強(孩子撒謊,厭學,膽小,很可能是安全感不夠的表現)
當孩子充滿安全感時,他們自我感覺安全,然后他們才會慢慢學會怎樣正面的跟外界交流。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01
關于安全感
安全感在今天,不算一個新鮮詞。
我們經常可以在很多的育兒文章,和成長類,或是情感類的文章中,看到有關于安全感的內容。
似乎人人都在說自己缺乏安全感,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他們的安全感呢?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安全感是一種內心的感受,而非某個具體的定義。
這就好比,對于沒錢的人來說,金錢財富就是他們的安全感,所以他們需要通過不停地賺錢和省錢來讓自己有安全感;
而對于一個家境優渥,衣食無憂,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而言,有一份穩定牢固的親密關系,可能是他的安全感;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發現,有一些非常有名望地位,億萬富豪級的人物,同樣還是會焦慮,會恐懼,會不安,他們也說自己缺乏安全感。
缺乏什么呢?他們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財富帝國后繼無人,可能會擔心自己的事業不能持續長久地發展,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等等。
總之,安全感似乎是一個人人想要,卻人人都感覺遙不可及的東西。
沒錯,正是因為“安全感”是一個過于抽象,且不斷變化的東西,所以我們總是感覺不安全,總是想要去抓取更多的東西來讓自己感覺舒服。
對于成年人來說,安全感可能是一種“能力”,可能是一種“情感寄托”,可能是一種“身份認同”,可能是內心某種價值感的體現……
今天我想談論的安全感,主要是針對孩子。
兒童的安全感與成人的安全感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它更多的建立在與父母和主要養育人的互動過程中。
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但如何才能真正的成為孩子的安全港灣呢?
02
膽小的孩子
有天在小區的樓下,看到一對父母帶著一個2歲的男孩在滑梯邊玩。
滑梯邊有一個沙池,有很多小朋友在里面玩沙子,旁邊的滑梯也有幾個大一點的小孩在用”攀巖”的方式玩滑梯。
小男孩看到沙池很想進去玩,但父母可能是嫌臟,也可能是因為沒有帶工具,所以一個勁的勸說小男孩去玩滑梯。
小男孩顯然對玩滑梯也不抗拒,但是他卻站在滑梯樓梯那里站了好久不敢上去。
男孩的爸爸有點急了,嘴里邊跟媽媽說:”你看你崽,一點膽量都沒有,跟個女孩子一樣?!?/p>
說話的同時,一把將男孩直接放在了滑梯最高的地方,想方便他直接滑下來。
小男孩可能是有點怕高,眼睛一直看向媽媽,一副想向媽媽求助的樣子。但媽媽始終沒有動腳,只是不停地鼓勱他:”崽崽,你看很好玩的,你看那些哥哥姐姐玩得多好,快,從那里滑下來!“
男孩的爸爸看到兒子那副”慫樣“,有點不耐煩了,就對旁邊一個五歲多的男孩子說:”小帥哥,你帶著弟弟一起滑好不好“。
五歲的男孩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把小男孩往自己前面的滑梯上一推,自己從后面抱著,以一種”飛翔“式的速度快速下來。
2歲的小男孩開始可能是懵的,等他落地,媽媽走過來扶他時,突然號啕大哭起來。
父母邊哄邊郁悶:”這孩子怎么這么膽小?。 ?/p>
孩子膽小,于是故意讓他們接受挑戰,以此來煅煉孩子的膽量。類似這樣的事情,你做過嗎?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養育,那么我們的引導和要求,怎么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呢?
03
安全港灣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把人的心理發展分成了三個區,他認為最適合孩子發展的是“最近發展區”。
孩子心理發展的3個區:“舒適區”,“挑戰區”,“恐慌區”。
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可以等同于維果斯基的“舒適區”,孩子在這個區里最舒服,因為他已經都會了。
最近發展區也可以說是“挑戰區”,我們不斷給孩子合適的挑戰,讓他在自己現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
如果父母要求過高,無視孩子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強迫給孩子加壓加碼,一旦超出了挑戰區,就會進入恐慌區。
在這個區里,孩子常常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即使很努力了也達不到,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恐慌,無法面對挫折。
上例中的小男孩之所以會哇哇大哭,就是因為他在進入“挑戰區”時,父母沒能耐心地引導,而是直接把他扔進了“恐慌區”,所以他的心理一時無法調適,感受到了巨大的恐慌和恐懼。
面對挑戰,父母愛是孩子成長的鎧甲。
很多孩子喜歡待在安全區里,因為它保護了他們不必承挫敗的痛基苦,也免遭追求成功的壓力。
很多父母會說,我家孩子挺聰明的,但就是不愿努力,做什么事情總是馬馬虎虎糊弄過去就算了。
這往往是父母的態度造成的,是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導致的。
有位媽媽說:“我女兒學騎自行車的時候,雖然我心里知道不要著急,但每次看她有一點點上坡就不騎,一點點下坡就下來。眼瞧別的孩子幾天就學會,就能騎得飛快,而她總是一副小心謹慎的樣子,我就忍不住要批評她?!?/p>
當父母不接納自己失敗的時候,往往也會不接納孩子失敗。當父母習慣性焦慮時,孩子也會變得焦慮,沒有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畏懼挑戰,害怕失敗,不肯走出舒適區。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強度并不是按照你對孩子愛的多少而建立的。
而是建立在父母(或其他主要養育者)對孩子的照顧過程中,通過無言的行為或肢體語言交流而產生的心理安全保障。
當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時,他們的自我就會感覺安全,于是才敢在探索世界時,慢慢學會怎樣正面的跟外界交流。
他們的神經系統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他們的身心才能健康發展。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能力、健全的自我意識,以及情商的發展。
孩子來到這個未知的世界,父母要成為他與這個世界之間的橋梁,要幫助他們順利渡過“挑戰區”,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扔進水里, 任由他們自己撲騰。
有次聽賀嶺峰教授分享自己被女兒老師訓話的故事,當時有句話特別有感觸,他說:“就憑她管你叫爹叫媽,你就得幫人家扛點事……”
對于孩子來說,最大的安全感,或許就是父母那句:“別怕,一切有爸媽在,我們陪著你”吧。
04
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的建立最早來自嬰兒時期與母親(或主要養育者)的關系。
剛出生的小嬰兒,是完全依賴于媽媽(或主要養育者)存在的。他們冷了、餓了、臟了、濕了,或是感覺傷心孤獨了,媽媽總是可以給予他們所需的溫曖和食物。
在孩子最初的生命印象里,媽媽是一切食物的來源,一切愛的來源。所以,媽媽是可以信任和需要的。
這種來自生命之初的信任和依戀,讓孩子在探索外界時變得更加的自信和有勇氣。同時也更加有助于孩子與其他人建立健康的社會人際關系。
這便是生命最初,來自親密母嬰依戀關系而建立的安全感。
而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會更加的警惕,更容易對外界產生不信任。(比如:有些孩子非常粘媽媽,跟媽媽一刻都不能分開)。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或其它撫養人,對于孩子生理層面的需求往往可以給予及時的滿足,但是隱性的,生理層面的需求往往看不見。
比如:當孩子自我意識萌芽時,會有強烈的想自己動手,或是按照自己意愿方式去做事的想法。但是父母往往不能理解,孩子也沒辦法用不熟練的語言進行表達。
于是,父母會說:“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這孩子做什么都說”不“。家長們會很納悶:“小孩子哪有那么重的自尊心?”“小孩子哪來那么多的想法?”
一個人的生命發展,分為顯性的生理層面和隱性的心理層面。孩子長高長瘦變胖等外在的身體層面,父母往往會傾注很多的精心,能夠給予很好的照顧。
但隱性的心理層面,往往充斥著不信任,不接納,不尊重,不關注,取而代之的是控制,是說教,是打擊,是批評……
于是,孩子慢慢變得愛說慌,不愛與父母說真話,對父母越來越不信任,久而久之,與父母的關系也漸行漸遠了。
針對孩子不同個性特質提供不同需求支持(誰有你了解自家孩子呢?),可以讓孩子感覺被父母接納和支持。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是愛我的,是愿意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多樣性的。
這種認知,不但可以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增加自信心和內在價值,從而內心豐盛,能夠積極與外界良好互動。
反之,孩子會感覺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不被看見和滿足,并且時常被誤解和評判。這種負面的體驗往往會導致與父母切斷鏈接。長大之后,也不容易與他人建立真正親密的鏈接。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孩子安全的港灣,成為他們最信任的人,那么:
首先,接納孩子的獨特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千萬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參照養育。很多時候,看見孩子這個人,比看見事情的正確性更重要。
其次,給予孩子持續穩定的愛。
父母持續而穩定的愛,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如果父母是很情緒化的,對孩子忽冷忽熱,依據心情來回應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就容易陷入糾結、緊張和焦慮的認知混亂中。
第三,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自信程度,很大一部分受著父母態度的影響。調笑、逗趣、不斷糾正他們,不管我們的本意有多善意,都要注意關注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尊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是被重視的,這會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自我價值觀,這對以后的成長發展影響是巨大的。
最后,真實地做父母。
很少有人是經過培訓再做父母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養育的過程中慢慢學著做父母。
因此,很多人在“父母”角色中,是不夠真實的。比如,你下班回家特別累了,孩子要你陪他玩,你很不愿意。
但“理想父母”的形象,又促使你不敢真實地表達,因為害怕這樣就不是一個好父親或好母親了。
于是,你壓抑著原本就有的負面情緒,假裝很享受地陪孩子玩。但是,這個過程中,其實你一點都不享受,真實的想法是自己單獨呆一會。
于是,面對孩子非常正常的需求或是成長中正常的發展行為,你立馬變得非常的煩燥,并且把這種負面情緒直接發泄在孩子的身上。
于是,孩子感覺很迷惑也很緊張,因為他不知道怎樣才能跟爸爸媽媽親密互動,怎樣才能獲得父母的肯定和認同,怎樣才能獲得父母的愛?
所以,如果可以真實地面對孩子,卸下那些“理想父母”的外衣,誠實地跟孩子說:“爸爸(媽媽)也很想陪你玩,不過今天我實在是太累了,非常需要休息,你自己玩一會,或找爺爺奶奶陪陪你可以嗎?”
如果一直是可以真實地跟孩子溝通,孩子反而會更加信任父母,同時也會在關系中感覺到安全和踏實。
破除“完美主義”,接納自己和孩子都只是普遍人,普遍人就會出錯,出錯不可怕,改過來就是了。
如此,孩子就不會害怕犯錯,也能正確的面對錯誤,并從錯誤中不斷地成長,成為一個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可以面對瞬息萬變的外界變化,坦然迎接挑戰的人了。
一個人最大的安全感,來自于他對自己生命的確信,他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是有價值的,內在是有力量克服一切困難,迎接一切挑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