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的語言暴力有哪些話(家長對孩子說狠話造成的傷害)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不僅具有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想法的能力,同時也有安慰人、傷害人的能力,用好了,是良藥;用錯了,就是一把把扎心的利刃。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quán)利與責任等,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chǎn)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上狠狠拉上一道,這些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很多長大后存在心理缺陷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或多或少都經(jīng)歷過父母的“語言暴力”。
父母習慣性地批評、嘲笑、譏諷、詆毀孩子,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語言暴力。
家長常對孩子說的這3句話,是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句句扎心
1.你是豬嗎?
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或者是教孩子做某件事情,無論教了多少遍,孩子總是學不會的時候,父母總是會忍不住發(fā)出這樣的怒火:你是豬嗎?我怎么會生出你這么笨的孩子?
對于父母來說,說出這句話只需要3秒的時間,但是留在孩子心里的傷痛,卻可能是一輩子。
經(jīng)常聽見這樣的話,孩子內(nèi)心會逐漸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家長的一再否定會讓孩子逐漸變得自卑,本來不笨的孩子,在家長一再地洗腦之下,也會變得越來越懶得思考。
2.別人可以你為什么不可以?
比較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使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之所以把它稱作是一種教育方式,是因為它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向激勵孩子的作用,利用孩子的好勝心來激發(fā)孩子的動力。
每當自己孩子在某次考試中考得不好,或者是做題目、上課跟不上老師,家長總是會用自己的孩子和別人進行比較:別人可以你為什么不可以?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自己!
不服輸?shù)暮⒆哟_實會因為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自己,把被比較的對象當成自己的榜樣;但是,一些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比較差的孩子走向另一面。
這些孩子除了會在比較之下逐漸變得自卑,在態(tài)度上也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消沉,有些孩子甚至因為長時間被進行比較,自己的優(yōu)點被忽視,內(nèi)心會逐漸憎恨父母,變得越來越叛逆;
家長這樣的話,就像一把利刃,直接往孩子心上扎。作為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若是父母都給孩子一種“我看不起你、我不喜歡你”這樣的暗示,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極端,渴望逃離父母。
3.你真是廢物
大部分家長會罵孩子是笨蛋,這還算是比較輕的責罵,一些家長在用詞上則更為激烈,“廢物”、“窩囊廢”這樣的詞匯信手拈來,仿佛孩子是一個沒有自尊心、也沒有自我意識的擺件,想罵就罵。
“你真是廢物”這樣的話,不僅僅是否定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它幾乎是對孩子的全盤否定,把孩子說成一文不值,這對于自尊心極強的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打擊。
一個大人聽到這樣的話尚且會有打人的沖動,更何況是缺乏足夠思考能力以及自控力的孩子呢?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也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在《語言暴力》(謝勇導演)中,有一段動畫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廢物”變成了一把長槍;“丟人”變成了一把斧頭;“豬腦子”變成了一把手槍;“怎么不去死”變成了一把利刀。
這也預示著,父母每一個罵人的詞匯,都逐一變成了擊潰孩子的利刃。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自己和孩子的溝通的方式,不要讓自己的話語,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父母應該怎么說才不會傷害孩子呢?
這套育兒經(jīng)典讀本能夠教會父母學會如何理性地和孩子進行溝通,它里面包含了5冊,蘊含了豐富的育兒理論和育兒案例,為父母和孩子溝通提出切實有效的建議,家長只需要參照 就能夠很好地理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這本書是中國媽媽的家教圣經(jīng),教會媽媽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做到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吼不叫教育孩子。
《好父母不吼不叫》:
教會父母用“不吼不叫”、理性溝通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學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
這本書活用卡內(nèi)基溝通理念,幫助孩子變內(nèi)向、自卑的性格,幫助孩子養(yǎng)成 樂觀、積極向上的好性格。
《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
這本書入圍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向家長推薦的100本優(yōu)質(zhì)家庭教育讀物,是家長和孩子溝通必備的書籍。
這本書包含了4個親子溝通理論,教會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用不傷害孩子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正確的溝通。
《正面管教》:
教會父母用不打不罵、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孩子,讓孩子更懂得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感恩。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才能夠向好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