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面對困難逃避(告訴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逃避)

最近有一位朋友和我聊起自己孩子學習的事情,他說,他那上四年級的孩子,對學習尤其是寫作業這件事表現出了極大的恐懼,以至發展到每次讓他去寫作業的時候,孩子總要苦苦哀求著說自己不想寫作業了,寫作業太難了。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這位朋友向我求助,問孩子到底為什么會對寫作業這件事有如此恐懼的心理?作為父母,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呢?
多年的教育工作經歷讓我看到了很多父母都遇到我這位朋友相類似的問題,這種問題歸結起來,無外乎有諸如這些表現:在學習時一遇到問題就產生畏難情緒,總想逃避現狀,不敢去面對,做作業愛拖延,最后變得很不自信,成為很多父母揮之不去的煩惱。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以上那些對學習畏難的心理呢?很多父母都會在心里產生這樣的疑問。我覺得我們要先從了解孩子對學習畏難的根源入手,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
按照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教授的觀點,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個體一般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模式。一類是固定型思維;還有一類是成長型思維。
其中固定型思維的孩子總會以“我就是學不會”“我就是這樣子了”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困難;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則截然相反,他們更愿意挑戰和付出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認知,并能主動學會獨立處理問題、克服所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很顯然,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回到孩子畏懼學習、畏懼做作業的這個問題上,我認為這存在著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學習和作業的難度不一定很難,但因為孩子感到恐懼而不敢去面對;還有一種情況是學習和作業的難度真的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使得孩子因為無力去克服,而處于過度焦慮的狀態。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產生畏難情緒的深層次原因之后,接下來我們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是要找到如何在學習中引導孩子克服畏難情緒,幫助他們成功建立起成長思維的辦法。
以下四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01 不輕易埋怨和指責孩子,而是要幫孩子建立自信心
孩子如果對學習和寫作業產生畏難情緒,必然是對自己信心不足。而導致孩子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可能和這幾種情況有關聯:
- 第一,孩子寫作業很難;
- 第二,孩子害怕老師;
- 第三,孩子害怕父母。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種情況:孩子害怕寫作業很難。
這種情況應該比較常見,如果是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借助一個小技巧來幫助孩子克服因為作業難而畏懼寫作業的問題。
這個小技巧并不復雜,就是孩子在寫作業之前,我們先引導孩子做好復習最近兩天尤其是當天的課程。
具體來說,就是每次在做作業之前,先讓孩子花上15~20分鐘左右的時間去復習,復習的內容包括最近兩天尤其是當天老師講解的重點問題、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識點,以及在上一次作業中出現的錯題,再幫孩子檢查一下已經學過的知識是否還有不理解的地方。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不要小看了在寫作業之前這短短的十幾二十分鐘的復習時間,這能幫助孩子掃除寫作業時有可能遇到的障礙,使得寫作業不再像以往那樣磕磕碰碰的,而是變得更順暢,這無疑能增強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信。
接下來說說第二種情況:孩子害怕老師。
如果是孩子害怕老師,就需要父母先幫助孩子疏導心理,了解孩子為什么害怕老師,是因為老師太嚴厲還是不喜歡老師的教學風格?父母在深入了解具體情況之后,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跟老師建立新的紐帶關系,讓孩子對老師產生好感。最終幫孩子實現“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
最后說說第三種情況:孩子害怕父母。
這種情況其實比較常見,我自己在教育實踐中也經常發現這種情況。很多孩子都因為父母不當的言行變得壓抑和害怕,比如,有些父母在輔導孩子學習時,動不動就對孩子說:“你看看你,這么簡單都不會……”“我教了你半天,你怎么還是不會做……”“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聰明,哪像你,這不會那不會的……”
以上這些埋怨孩子的言論,不僅不能解決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反而還加劇了孩子對學習的恐懼之心,
其實我們家長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此時最需要的是什么,一定不是我們家長一味地批評教育,而是想要得到家長伸出的援助之手,以及家長給予的鼓勵和支持。
因此,我們作為家長,一方面要調整好自己的教育心態;另一方面要幫助孩子建立信心,盡量不要帶著一種看似為孩子好,實則很負面的心態去批評教育孩子。孩子更需要我們家長對他們的真誠鼓勵和暖心的話語。
02 在答疑解惑過程中,不斷追問孩子為什么,聯結新舊知識體系
在幫孩子答疑解惑的過程中,我們家長要盡量避免那種把答案告訴直接孩子的做法,這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任何的幫助。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顯然要比直接告訴答案要高明得多,但這種做法對家長來說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說,家長要想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引導技巧。
這里分享一種相對比較簡單、家長也易于掌握的方法,就是家長每次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通過不斷地追問孩子為什么,一步步地激發孩子原本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而產生新的知識體系。
03 輔導孩子學習時要遵循“15%的原則”
學習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在學習中遇到的全是超出我們認知范圍的陌生知識,那么我們必然會因為不消化而產生畏難的情緒;反之,如果在學習中我們遇到的全是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那么我們就會覺得太沒勁了。
而“15%的原則”被公認為是最適合每個孩子學習的方式之一。
在這里先簡單介紹一下什么是15%原則,所謂15%原則,就是學習內容中有85%的知識是已知的,剩下15%的知識是暫時未知的。這種比例的知識體系最能促進孩子的學習,每次進步一點點,只要不斷堅持下去,最后就能取得很大的收獲。
因此,我們在輔導孩子學習時要遵循“15%的原則”,孩子只要付出一點努力就能掌握未知的15%的知識,伴隨而來的就是一番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能進一步成為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形成良性循環。孩子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就在這循環當中逐漸得以提高。
總的來說,要想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需要家長在日常教育中掌握好學習難度的合理分配,不能拔苗助長。如果超出孩子能力范圍太多,不但會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還會讓孩子喪失了學習信心。
04 要有未雨綢繆的教育意識,認真做好啟蒙教育
有時候,孩子盡管很努力了,但他們仍然聽不懂,學不會,這往往是因為孩子的知識儲備量不夠、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專注力理解力跟不上等原因所導致。
當孩子出現諸如知識儲備量不夠、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等問題,其根源又在于孩子的早期啟蒙教育沒有認真做到位,不是忽視就是敷衍。
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孩子在啟蒙階段的學習,叫做培優,培優能讓孩子越學越好,越學越自信;孩子因為學習成績跟不上而不得不學,那叫補差,補差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等,而且孩子學起來也很吃力,很難學好,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有未雨綢繆的意識,認真做好孩子七歲前的啟蒙教育。當然,啟蒙教育并非是讓學齡前孩子提前學習小學課程,而是在啟蒙教育階段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這對促進孩子將來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齡前的啟蒙教育沒有做到位,等到孩子上學讀書的時候,在專注力、思維力和理解力上就會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在學習上肯定會產生畏難情緒,從而選擇逃避學習的結果。
結語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當孩子面對學習困難,產生畏難、逃避的心理和情緒反應時,從短期來看,我們家長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引導孩子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從長遠來看,我們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認真做好啟蒙教育。相信孩子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