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閱讀量大,但閱讀理解還是 差(為什么孩子的閱讀能力差)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最近有一位家長非常困惑:
老師,我在孩子閱讀方面已經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孩子也開啟了白天讀、晚上讀的模式,可理解能力始終進步得很緩慢,為什么?
正在為孩子閱讀頭疼的家長們,也許從馬老師這篇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
孩子閱讀多,但理解能力差,根本原因是不知道怎么找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點,無法精準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一、什么是閱讀時產生的情感共鳴點呢?
簡單地說,就是作者的內心或人生歷程與你有相似的經歷和認知時,你在心理和情緒上產生一定的認同與默契。看到作者的描述,你甚至會不禁點頭認同說“對對對!就是這樣”。
舉個例子:
鐵道旁的老樹下 幾只烏鴉叫到嗓音沙啞 卻再沒人回答火車呼嘯著駛過 駛過寂寞或繁華
鐵道旁的老樹下 幾只烏鴉叫到嗓音沙啞 卻再沒人回答火車呼嘯著駛過 駛過寂寞或繁華
這幾句歌詞,是毛不易在明日之子唱的盛夏,細細讀一篇,是不是很有畫面感?
特別是這句
鐵道旁的老樹下 幾只烏鴉 叫到嗓音沙啞
馬上,在我們的大腦中,出現了鐵道旁老樹下的畫面,非常的清晰,馬上就能進入這種范圍中去,所以很多觀眾,都被感動到了。這就是共鳴。
相似的還有很多孩子脫口而出的詩句:
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無論是誰,讀完這幾句,都會出現畫面感,只是每個人腦海里的畫面不一樣而已。這就是共鳴。
孩子們閱讀時如何找到這樣的情感共鳴呢?
馬老師就教一招,只要孩子學會了這招,不管他閱讀什么文章作品,都能很容易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記住一句話:“具體化表達”是作者表達自我的最好手段。
一、找到作者的“具體化表達”,越具體,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
具體表達,簡單地說就是,作者把想要表達的細節說出來了,包含當時的感受、動作等。
這方面,其實小孩子的兒童讀本就做到了這點,我們簡單來看個例子:
粉粉豬說:哎呀!咩咩羊捂著臉喊起來。“剪刀扎著咩咩羊了”
這是一本兒童繪本,仔細看文字的描繪
粉粉豬說:哎呀!咩咩羊捂著臉喊起來。“剪刀扎著咩咩羊了”
即使是不看圖片,都能感受到當時的場景吧。
具體化表達就是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情況具體地描繪出來。
作者描述得越具體,越能將你帶入故事當中!
三、具體化表達為什么能引起共鳴呢?
原因有兩點
原因一:越具體的事物,越容易讓人身臨其境
為了讓你更好地了解,我簡單舉個拿起杯子放水的例子:
左手拿起我喜愛的青色杯子,右手打開水龍頭開關,馬上自來水嘩嘩地流下來,當水盛滿杯子的3/4時候,出于本能反應,想都沒想就把水龍頭關掉了。
寫得很簡單,把當時的動作和看到的,感受到的一起寫了出來。當你看到這個例子的時候,細細地讀下去,是不是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畫面感呢?
這就是為什么具體化表達,容易讓人身臨其境的好處。相反,如果你是寫作文的,那肯定要做到感動別人之前,先要感動自己。
原因二:寬泛的表達,容易被人忽略掉
同樣的,我也直接給你舉個例子:
這是一部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這個描述對于大腦來說,范圍太廣了,單就智能手機的品牌來分,少說也有幾十個。
太寬泛的表達,很容易讓人費腦子去尋找答案。
說句實話,人天生就有一種惰性,不喜歡去做太難的事情,特別是很費腦子的事情。
比如,每當年年末的時候,我們都會制定各種各樣的目標,暗暗發誓,下一年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
2018年要讀書100本
這個目標很宏偉,也很寬泛。只制定了大目標,卻沒有去制定分解目標的行動計劃,無形中行動的成本就提高了,因為不知道從哪個步驟開始,所以慢慢就被大腦忽略掉這個目標了。
好了,文章寫到這里,你應該已經了解了為什么具體化表達這么的重要。
三、如何找到作者的“具體化表達”呢?
分拆開來可以分成三步:
第一:了解作者要傳達的是什么主題思想
首先,你要產生共鳴,得要了解是引起那些面的共鳴。
文章共鳴的主題有摯愛親情、觸物感懷、鄉村童年、成長,種類很多,你需要確定一種。
舉個例子:
比如作者表達的情感是親情,那么首先要通過描寫什么樣的人,在什么環境下,做了一些什么事情,讓他產生了這樣的情感,如老舍先生寫的文章《我的母親》。大方向要知道他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因為我們都有父母,親情這個主題思想就開始讓你產生共鳴了。
第二:文章里找找,作者是怎樣發動五官,來描述細節的
所謂的五官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其實還包括身體感受、心理感受。
比如看作者描寫鄉村的田野,他是這樣寫的:
在鄉村的田野里,映入眼簾的不是黃色,就是綠色,黃色是廣闊的麥田。春天,它們綠油油的,有點像可愛的小草,又像披上了嫩綠的服裝;夏天,麥田換上了耀眼的淺黃色新裝;每根麥稈都擎起了豐滿的穗兒,可愛極了。那綠色就在蔬菜上了。你看:卷心菜、蘿卜、土豆、油菜花、玉米……它們都在你的眼前。田野中間還有個稻草人在嚇唬偷吃糧食的鳥。紅色、紫色就在田野邊上的花朵中。瞧,有幾只小蜜蜂正興高采烈地在花蕊中嗡嗡地采蜂蜜。
這樣描寫多彩的鄉村田野,會讓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看著季節的變化,欣賞著田野的美景,聽著蜜蜂的嗡嗡聲,嘴里也會產生蜂蜜的甜甜味道。
…………..
以上例子就是一個運用身體五官來感受,越具體,越是能在腦海中出現一副畫面。
第三:驗證自己,是否能身臨其境
最后一步,是需要再重新回顧前面二步,重新梳理一下,作者要傳達什么,他傳達的畫面是否能讓自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點很重要。
如果孩子經常這樣去做,會發現他的閱讀理解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理解能力提高了。不斷給予他反饋,他就更有興趣去讀更多的作品,這樣一來,理解能力還會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