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 偷玩手機(小孩為了玩手機說謊話)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曾有很多家長找到我們,希望我們能幫孩子“改掉撒謊的壞習慣”,在他們看來,“孩子說謊”=“孩子變壞了”。
事實上,孩子“撒謊”的背后,是向家長的“呼救——
我很茫然,我需要支持;
我感到害怕、恐懼,我需要擁抱;
我想做好但不知道如何行動,我需要指導……
科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撒謊時,所耗費的血液與氧氣,遠遠大于說真話時耗費的量。而大腦的本能是“省能設置”,如果不是別無選擇,沒有人喜歡撒謊。
當家長懂得孩子內心的“求救”,懂得如何跟孩子進行心靈聯結,孩子會發現自己并不會因為一次錯誤而失去愛,此時,孩子才有勇氣面對真相、尋求支持、主動改變。
如果孩子從家長那里感受到的經常都是責罵、批評,偶爾犯錯,孩子會想辦法掩飾、逃避;家長更嚴厲責罵懲罰后,孩子更不敢面對真實和主動改變,惡性循環就是這樣開始的。
看完本文,幸福君相信,更多人對于孩子“撒謊”會有全新的認識。
1 平靜的周末被打破
星期六早上,一家人按時起床,做早餐的做早餐,洗漱的洗漱,一個平靜的周末開始了。
很快一家人圍在桌子邊開始吃早餐,眼尖的孩子爸發現娃眼睛有點發紅(孩子爸這次很細心),問孩子:“你眼睛怎么這么紅?昨晚沒有睡好嗎?”
兒子一聽,緊張地回了一句:“睡好了呀。”
因為兒子曾經試過半夜起來玩手機的行為,孩子爸擔心影響孩子的視力和身高生長,曾因類似的事大發雷霆,直接把手機砸了。
孩子爸爸繼續問:“昨晚半夜聽到你房間有聲音,你很晚才睡覺?”
孩子順口回了句:“我上洗手間了。”
孩子爸再跟娃接著聊時,孩子突然很不耐煩起來,這倒讓孩子爸內心疑惑起來。
他走到孩子房間一摸,竟然在孩子枕頭底下摸出一個手機。
這要放在以前,絕對是山洪瀑發了,不過到底我和孩子爸已經是在學習的人了,孩子爸還是比以前多了點耐心。
他問孩子手機是怎么來的,一開始孩子說是借午托班的某某同學的。
孩子爸說:“好,明天我跟你一起去找那位同學還給他。”
孩子聽了非常緊張,懇求爸爸不要去找同學,但爸爸一直不容分說地堅持,這時孩子急得都哭出來了,說:“你別去找我同學,我以后再也不玩手機了。”
我看著孩子那么傷心,內心不忍,心想:孩子都認錯了,為什么不讓下步呢?
雖然我不太贊同孩子爸強硬的方式,但本著界限和接納,父子倆溝通的整個過程,我幾乎沒有出聲。
爸爸一直堅持要去,他說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借的。我鼓勵孩子說真話,否則去那一切都真相大白。
孩子最終承認,是自己拿錢給同學在雙十一幫忙買的。
2 撒謊引發的暴風雨
想到孩子一直在說謊,我心里五味雜陳,十分難過——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誠實的呢?
正在我思考著該怎么跟孩子溝通時,孩子爸忍不住發怒了,一把將孩子推倒在地上,指責孩子:“說謊成性!死不悔改!”
我明白孩子爸為什么生這么大的氣。
他小的時候,有一位近親在讀初中時得白血病走了,這對他是永遠忘不了的記憶,所以,他特別在意孩子的身體生長,半夜沒睡覺為了玩手機這事,讓他完全無法接受。
而且,孩子一直找各種借口不說實話的行為,更是激起了爸爸的擔心和憤怒。
不過當孩子爸越說越激動,而孩子顯得非常傷心時,我馬上意識到必須要暫停一下了,我不能再這樣遵守我所謂界限了。
這個界限,必須是全局內的界限,這個全局就是——孩子的身心是否感覺到安全?
很明顯,現在孩子的感覺一定遭透了,一定非常擔心和緊張,他之所以用謊言掩飾真相,是因為他已經知道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了。
假如我還是任由孩子將擔心和害怕擴大,他肯定會很沒有安全感,覺得爸爸媽媽都不愛他了。這種情緒狀態下,想要引導孩子學會坦誠而非欺騙,肯定只會適得其反。
于是,我跟爸爸說:“我們暫停一下吧。”可是爸爸不聽。
我很嚴肅地問他:“你想要的結果是什么?這種方式能讓你得到想要的結果嗎?”
事后回想起來,這時如果我先說“我理解你的心情,你是為了孩子的身體”,可能會更好一些。
孩子爸聽了我的提問后,立刻停下來了,但還是非常生氣,他起身從餐桌旁邊走開,留下我和孩子。
此時,我感覺到情況太不好,不過想起有句話說——“把手中的爛牌打好,才是真的厲害”。
于是,我調整了下心情,因為我知道——遇到問題時,正是考驗一個人的定力的時候,正是因為不好,我們才要努力去重建一個好的、安全的環境。
之前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也跟孩子說過很多道理,事實看來效果不大,反倒是每次都導致家里氣氛非常緊張,每個人都在壓抑之中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孩子在這種壓抑中,學習狀態都會下滑很多,要過很久才能回升到正常的學業水平。
這次,我要怎么跟孩子說呢?
3 肯定之后,一切出乎意料
簡單整理了思緒之后,我先肯定孩子:
“你剛才一直不讓爸爸去找同學和老師,說明你是一個很在乎自己在其他人心中的形像的人。
珍惜自己的正面形像是好的,但媽媽希望以后,你可以用更好的行為來取得大家的認可。”
接著我跟孩子講了一件前兩年發生的、讓人特別震撼的事情:江歌和劉鑫,以及劉鑫和江歌媽媽的事。
我講得很平緩,不帶一點主觀評判,我讓孩子來說說他的看法。
孩子一開始很驚訝我竟然沒有罵他,而是給他講故事。
不過,他聽得很認真,他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劉鑫應該出來救江歌。”
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真的做到,在緊急情況時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最起碼他有表達自己觀點的勇氣。
我肯定了他的勇敢。
我問他:
“劉鑫說她已經向江歌媽媽道歉了,大家都應該原諒她了,你覺得呢?
一個道歉是不是可以抹除掉她原來做過的一切?”
孩子說:“不行,她做過的事還是存在的。”
我說:
“一個人做錯了事,就一定要負起應負的責任,不是嘴巴上說說而已,而是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和補救。
人們通常會原諒知錯能改的人,而討厭執迷不悟的人。”
孩子認真地聽著,看得出,他從之前緊張害怕的狀態中放松了很多。
溝通之后,我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立馬回到書桌開始寫起作業。
我進廚房洗碗,十幾分鐘后孩子低聲跟我說:“媽媽,我做完剩下的數學作業了。”
我在廚房回答說:“好的。”
我在電腦旁工作了半個鐘,又聽到孩子帶點喜悅的聲音說:“我做完數學試卷了。”
過一會我在陽臺曬衣服時,孩子高興地大聲說:“媽媽,我做完物理了!”
再過一會,孩子開心地跑過來說:“媽媽我做完化學了,我是不是很厲害?”
確實是,幾乎是每半個鐘一門作業,在正常情況下他是無法半個小時就完成一門功課的。
而我,也沒有因為這事傷心失落,依然該做什么就做什么,輕松平靜。
4 讀懂孩子內心的呼救
很明顯,孩子在半夜玩手機這件事上是做錯了,在玩了手機之后用謊言掩飾真實情況的行為,也是錯的。
但因為我關注的焦點從“擔心孩子撒謊成性”,轉移到“孩子的感受,以及他此刻最需要我支持的是什么”上。
所以,這次我不再糾結于孩子的行為,結果也不再像以前引起一系列緊張、沖突和壓抑。
孩子也沒有再像以前那樣,身體緊繃、情緒低落,而是從心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積極地在行動上進行補救了。
我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心門是開放的,身心是放松的,情緒是流動的,思維是活躍的,因此做作業的效率才會提升很多。
這一切均源自于,當錯誤發生后,我穩定的狀態和方式讓他感覺到了接納、安全和溫暖。
孩子爸一直在旁邊觀察著,中午吃飯時,他看到大家都很愉快,就忍不住對孩子說:“媽媽早上及時阻止爸爸是對的。”
我聽爸爸主動這樣說,非常驚喜,連忙肯定爸爸:“這一切,也要感謝爸爸的及時暫停和主動配合。”
孩子爸接著講了自己對孩子的希望,還跟孩子聊了些其他有趣的笑話,孩子也完全放開心門跟爸爸互動,一家人之間輕松的氣氛就這樣又回來了。
面對孩子“偷玩手機”和“撒謊”的行為,我不再膽戰心驚,不再把孩子的“說謊”行為等同于“孩子變壞了”,我才可能在事情發生后,保持自我的穩定,平靜地跟孩子溝通。
信念上的改變,帶來了行為上的新嘗試;而新的溝通方式,真的幫我在紛繁混亂中理出一條路,為孩子和家庭重建了一個讓彼此感到安全的環境。
先通情后達理,讓我有機會用心感受孩子,讀懂孩子謊言背后的內心的呼救——我做錯了事,我需要你們的愛和支持來告訴我,我到底怎么做才好。
而我,因為一直以來的學習和覺察,讀懂了孩子的求救,并且用親身實踐發現——先有了愛、接納和理解做前提,再去解決具體問題,效果真的是杠杠的。
這次事件,也讓我非常深刻地體會到教育的本質,也更加理解,為何老師反復提到:學會看見和肯定孩子,是所有家庭教育的前提。
愛和接納,永遠不會把孩子培養成說謊成性的騙子。
拒絕、冷漠和暴力,卻會將一顆渴望愛和聯結的心,越推越遠,最終家長所擔心的后果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