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學,家長要不要強迫(家長說孩子不想學)
與其灌滿一桶水,不如點燃一把火。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智慧的父母,不會簡單粗暴逼孩子學習,而是懂得喚醒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
孩子怎樣才能進好學校?家長該做些什么?
孩子就愛玩,追明星、玩手機、打王者,就是不愛學習,非要被家長推著往前走,怎么辦?
讓孩子好好學習,嘴皮子都磨破了,他依然我行我素,拿這孩子怎么辦?
01
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我們都知道,家庭類型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
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
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中小學階段的孩子腦子里有3個問題,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這些問題,孩子將爆發出非常強的學習動力——
1. 學習有什么意義?
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致用這些孩子可能都聽不進去,我們可以換個方式。
簡單的來說學習能改變自身的命運,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想要飛翔得先學會飛翔,飛起來了才能看到更高更遠的世界。
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你會逐漸了解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不喜歡什么、不擅長什么;
會學習到一些知識和技能,讓你今后有更多的選擇權,去做你感興趣的事。
如果一個人一直不學習,不更新自己,將會被這個社會淘汰。
當你不想學習的時候。記得跟自己說,現在的努力是為了以后能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讓自己的價值越來越高,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過上想要的生活。
2. 學習有什么用?
學習的目的并不在于吃進去多少知識,懂得了多少學問,應該是學會如何吃進知識和怎樣懂得知識。
試想,有兩個人,一人所知甚少,但學習能力特別強,接受和掌握新知識速度甚快;一個人已懂知識不少,但是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弱。
你覺得哪個人更有實力更有潛力?從長遠來講,哪個更能領先一步?
答案當然是第一個,因為他可以不斷的學,不斷的掌握,不斷的超越。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學校里學的東西似乎都沒有什么用”我們還要學習。
因為那些內容只是用來作為教學工具,是一個培養能力的載體。
孩子掌握了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以后就能知道怎么不斷把新事物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3. 不是不想學,可是學習太苦了,怎么辦?
要學會發現并培養自己在學習中的樂趣,當自己憋足了勁,絞盡腦汁解題時,經過嚴密的邏輯分析,精確的計算步驟,最終得到了正確的結果,此時解出題的成就感就有了。
為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小成功而感到高興。
善于在學習過程中確立一個個小目標,不要著急,一口吃不成胖子。
為了實現一個個小目標也不斷努力奮斗,是非常好的激發學習動力的妙方。
每實現一個小目標,就會有一個小成就感,一個個小目標實現,成就感也會越來越大,也就越能激起自己繼續學習的動力。
對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點要求:
1. 認真學習,總結經驗就行,但不要過度在乎考試成績。
2. 在現在知識更新這么快的時代,你怎樣學比你從書本學到什么更重要。
我希望你能學到各種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能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尋找資源和自學的能力等等。
3. 我希望你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欲強,有終身好學精神。
我希望你能在學校發現一、二門你很感興趣的學科,我希望你能鉆進去,甚至用業余的時間在網上看更多的相關資料。
學習不等于書本知識,更不等于學習成績。
書本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個部分,生活才是最好的校園。
02
家長不要大包大攬,要學會放手
現在的父母,很多都只有一個孩子,他們把所有的愛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攬,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父母們勤快地忙碌著,卻不知道自己的”勤快”給予了孩子不恰當的愛,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生活的能力。其實,有時候做一個”懶”家長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從今天開始,試著去做一個聰明的”懶”家長吧。
像是孩子們外出體驗摘果子時,都是自己想辦法從樹上摘果子,摘到了大伙一起有說有笑地吃,有的用水沖沖,有的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里,牙簽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
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上。
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就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家長要做的就是:
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
你是在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父母學習。
制定界線:比如,寒假作業在什么時候完成,必須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完成過程中有困難可以向誰求助等。
逐漸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包括完不成作業開學后需要承擔的后果,作業錯誤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評等,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約定。
規則制定好后,家長只需要和顏悅色的提醒:
功課做了嗎?告訴孩子,如果他哪門學科需要幫助,可以告訴我,我們一起找解決辦法。
只要他知道安排時間,知道輕重緩急,不要過多涉入,只是有時表揚他的時間管理做得很好。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
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抵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
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更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03
讓孩子感受到責任感并保持好奇心
卡頓文研究發現: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類最高的需求,只有個體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價值感是個體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成功使人感到滿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產生自我價值感;而成功的經驗往往是在克服困難之后才能獲得,克服困難的前提就是要有能力。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首先是要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每當孩子完成一些學習任務即使不一定做得全對,我們也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當然只有鼓勵是不夠的,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不能只是在一旁說“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加油,你行的”,要參與進孩子的學習,想辦法幫助他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或是給孩子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比如,孩子遇比較難的題,做題積極性容易被打擊時,家長可以把題目拆分來,一次不做那么多,分批做,做完一批可適當休息再繼續。
或者給孩子做“限題計時”,每幾道題完成后都做時間記錄比較,提高做題效率。
這樣把一個比較難的大目標,拆分成幾個小目標,能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提升信心,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對于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里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里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還讓我們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觀察如何慢慢長成一條條蚯蚓來……我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因此就想長大了要做生物學家。
其實這些動手的小實驗也是家長可以帶孩子做的,對于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從這里不難看出,想要孩子對孩子感興趣,離不開家長正確積極地引導。
正所謂: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孩子當中凡是發展得比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較民主平等的。
家長和孩子是討論式的,啟發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壓制式的。
家長有什么事情會和孩子討論,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愿孩子們都能在溫馨有愛的家庭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