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溝通,我用了最傳統的方法:寫信。想不到效果特別好!您也可以試一試!
作為父母,不知道您有沒有遇到過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我就遇到過,這是一件很令人頭疼的事。后來我在反復的嘗試中,找到了一種與女兒溝通的最佳方式:寫信。這種寫信的溝通方式,看上去有點迂腐和過時,但是效果卻出人意料的好。
或許你會問:當今社會,網絡通訊如此發達,溝通如此便捷,何必還要去寫信呢?生活節奏如此之快,誰還能靜得下心來寫一封或者閱讀一封數千言的長信呢?
但問題是,人際溝通的工具越來越豐富,但溝通的難度卻似乎越來越大,特別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遇到了代溝的尷尬,溝通的障礙和交流的瓶頸。許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越來越不像樣,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看不懂。而孩子們卻認為父母成為他們的“禍害”,認為父母完全不懂他們,阻礙了他們的成長與自立。通訊如此發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還是成了問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我也一樣。
我三十歲結婚,很快就有了獨生女兒。初為人父,既感到有一種做人的成就感,又感到了一種為父的責任感。但我沒有任何育兒經驗,在“摸著石頭過河”中,開始了育女成才的嘗試。這種嘗試最終使我們走了不少的彎路。在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時,我有兩次粗魯地選擇了體罰,給女兒的心靈留下了至今未泯的陰影;因為只有一個獨生女,我們全家人對她寵愛有加,使女兒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弱化了女兒的自理能力;女兒天資聰穎,加上勤奮,讀小學、初中時,成績總是數一數二,而稍有波動,我們就會求全責備,甚至于責罵,使女兒一直處于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中;女兒自幼禮貌,但富有個性,有自身的獨立主張,但我們往往包辦代替,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并且導致了逆反心理;我們力求完美,爭強好勝,導致了消極抵觸。有過糾結,有過尷尬,有過隔閡。這一切源自父親對女兒的愛,但適得其反,女兒就是不領情。
終于,我們與孩子一起度過了成長的煩惱期,我們開始反省,開始嘗試溝通方式的改變,開始學會了鼓勵和贊揚。用我女兒的話說:老爸喜歡“擼順毛”了。結果,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我與女兒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大至成家立業,小至吃飯時被魚骨鯁了一下之類。而寫信則成了我們最經常的溝通方式。
2006年春天,我女兒去了國外就學。女兒從未出過國門,作為父母,我們真有一千個不放心,一萬個舍不得。但最后,我們還是尊重了女兒自己的選擇。
自從女兒去了國外,幾乎是每天一個電話,有時候也上QQ聊天視頻,但總覺意猶未盡,老爸老媽與女兒之間似乎永遠有話要說。而且,女兒在忙著進修外語、申報學校,也顧不上每天聯系了。于是我就常常給女兒寫信,樂此不疲,用我自己的親生經歷和一些感悟,給女兒一點鼓勵,一點指點,一點借鑒。我告訴女兒:抽空看看我的信就可以了,您的時間寶貴,不一定要給我回信。我覺得這是做父親的一種責任,也是做父親的一種享受,更是一個做父親的對女兒成長的良苦用心。我知道,女兒在外不容易,作為父母,應該最大限度地給予精神上的支撐,讓她知道,父母在疼她、愛她、關注著她;讓她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關懷,讓她感受到父母從來沒有走遠,一直在她的身邊支持著她,一直是她最可依賴的依靠和后盾。漸漸地,女兒把我的信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于女兒說,幾天不見老爸的信,覺得不習慣了,心里覺得有些空。
其實,在我給女兒的信里,你幾乎看不到一個做父親的權威,只有平等地交流,只有由衷地鼓勵,只有真誠的寬容,只有滿心的期待。我知道自己錯了的,我會真誠地表示歉意,我會深刻地反省,即使感覺到女兒有缺點和不足的時候,也是從正面提出來,點到為止,絕不糾纏。
在我的信里,我沒有運用名人的名言,也沒有運用成功人士的案例,我只是用我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閱歷、體驗和感悟,與女兒進行談心式的交流。我敞開心扉,把我走過的彎路,受過的曲折,有過的過錯,都毫不回避地和盤托出,與女兒分享,讓她從中吸取有益的啟示,能夠少走一些彎路。
我是一個最普通的父親,我的老婆也是最普通的母親,培養女兒幾乎傾注了我們的全部心血。現在,我的女兒雖然還沒有取得值得一提的成就,但女兒確實在努力地成長,這使我們倍感欣慰。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父女之間無話不談的溝通,使我倍感幸福和享受。更與其他父親不一樣的是,在這個信息技術如此發達,寫信的形式似乎成了古董的今天,我還是用這一傳統的形式,向女兒傳達作為父親對女兒的情感。我寫給女兒的信,大多是數千言的長信。不是一封兩封,而是五六十封,每封信都是數千言的長信,后來還結集出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