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孩子說說心里話是親子溝通嗎?)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最近,我和剛放寒假的女兒大吵了一架,在爭吵的過程中,我才知道原來我們母女倆的積怨如此之深。女兒今年11歲,才剛上小學五年級。
為了能讓孩子的效率更高一點,基本上每天上學前的準備,我都會督促她,可是在她的眼里這卻成為了“嘮叨”。
在放假之前,我們本打算一家三口出去旅游,可是無奈孩子的成績并不理想,所以我想為孩子報取輔導班,讓孩子對于以前學的知識,能有一個更好的掌握。沒想到這遭到了女兒極力的反抗。
她竟然說出:“你想上你自己去上啊!干嘛強求別人?”
這讓我心里非常郁悶,為什么她就不能懂大人的良苦用心呢?難道母子之間的溝通就變得這么困難嗎?
事后在和幾個同齡的寶媽交流過程中,我也得知現在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都變得很困難。在父母眼里認為是對孩子好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卻感到很煩躁。
我認為孩子之所以和家長溝通不到一起,這都是因為家長沒有真正的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以及所處的位置不對所導致的結果。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一、為什么很多時候,說得越多,溝通效果越差?
對這句話,我有這樣理解:我們大部分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大多把自己放在一個主導者的位置,對孩子基本是命令的語氣。
所以,在沒有平等交流的前提下,家長說的越多,孩子反而聽不進去。所以導致溝通效果差。
與其家長頻繁的使用“講道理”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讓孩子出現唱反調的情況,不如換一種思路,用共情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就能達到我們所說的邊門效應。
二、溝通的關鍵:共情
溫·卡維林:“推心置腹的談話就是心靈的展示。”
父母想讓和孩子的溝通出現轉折,那么共情就是很好的辦法。
所謂的共情就是一方對另一方內心世界的理解和體驗。
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父母,要做到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情緒或行為,這才能更好地去疏導和幫助孩子,從而建立正確良好的心理認知。
三、讀懂孩子想法的“溝通”,家長如何做到?
1、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之所以和孩子產生矛盾,或者爭吵這與父母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很大關系。
有時候看見孩子成績不好或者犯了錯誤,父母都忍不住批評一番,卻沒有詢問孩子具體的原因。
長此以往不僅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同時也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所以如果想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語言與孩子交流。
這是共情的第一步。
2、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問題
有些家長會說我根本不知道孩子內心是怎么想的,其實這是因為家長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就比如拿考試成績不理想這件事情來說,對于大部分孩子當聽到自己成績不理想時內心也會失落、傷心。
他們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建議。
所以父母就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孩子分析為什么成績會不理想?該如何解決。
在這樣的前提下,家長的觀點和孩子是一致的,自然就不會出現矛盾,這是共情的第二步。
3、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對于這一點,在生活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父母不愿意聽孩子解釋,第二種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所以當出現以上兩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都應該平心靜氣,學會引導孩子講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就比如孩子可能會說:因為父母對自己的陪伴太少,自己無心學習,所以導致自己成績不理想。
那么家長就要做出具體措施,這樣一切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讓孩子學會不逃避現實,而是努力解決問題,這是溝通交流中最好的辦法,同時也是共情的重要的一步。
我認為溝通其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尤其是我們以父母的身份和孩子溝通時,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所以既然我們比孩子更加成熟,那么我們要先做出改變,才能引導孩子做得更好。
要記住,尊重孩子,就是尊重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和孩子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