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說臟話,要如何應對?(3歲小孩說臟話的解決辦法)
3歲2個月的兒子,最近和他最喜歡的毛絨小猴子玩的時候,經常冷不丁的就冒出一句:“打死小猴子!”“扔掉小猴子!”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姥姥聽了,趕忙阻止。
“可不能說打死小猴子啊,我們要做文明的小寶寶,小猴子多好啊,是南南的好朋友,要愛護好朋友。”
“我不要做文明的小寶寶,我不要愛護好朋友,我要打好朋友。”
姥姥越阻止,他反而越來勁。
我知道,小朋友的“臟語期”到了。
臟語期,一般出現在孩子3歲左右。主要表現就是,當孩子從各種途徑接觸到一些臟話以后,就會不分場合的亂用,而且越被制止用的越開心。
但是這是個階段性的行為,只要處理得當,過了這個階段就會恢復正常。
著名的主持人王小騫在她的新書《媽媽知道怎么辦》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她和女兒一起坐電梯,電梯里還有一個陌生人。三歲的女兒盯著那個陌生人看了一會兒,然后瞪著大眼睛跟人家說“你長的可真丑啊!”
王小騫當時整個人都石化了,但是她知道孩子正處于臟語期,這時她如果嚴厲地批評女兒,女兒在意識到臟話能使媽媽發飆以后,可能會更樂此不疲。
但是她也得顧及別人的感受,因此她只能不停的跟別人道歉。
其實,臟語期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時期。
在孩子的思想中,說臟話也并沒有或者“侮辱”或者“不敬”的意思,只是單純覺得好玩。
特別是當他們發現,說“臟話”會引起父母劇烈的反應的時候,他們就會對語言能產生這么巨大的能量感到好奇,因此就會不分場合的嘗試。
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和學著溝通的一個過程。
孩子到了臟語期,父母的處理方式很重要。
面對臟語期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要過于緊張。孩子一說“臟話”就強烈禁止,甚至打罵,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更樂此不疲的去嘗試,慢慢形成無意識的習慣,后面糾正就很麻煩了。
面對臟語期的孩子,家長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1、“冷處理”是最佳的處理辦法
孩子之所以熱衷于說臟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對他的“臟話”有回應,且反應劇烈。
而一旦父母采取了冷處理的方式,無論孩子說什么“臟話”都沒有特別的反應,孩子感受不到特別的樂趣,自然的就不會去說了。
因此,當我看到姥姥對孩子的“諄諄教誨”以后,趕忙給她拉到一邊,告訴她以后對于孩子的這類行為不要過于緊張,就當做平常的話就好,不理他過段時間他就不說了。
2、要及時發現孩子學習“臟語”的源頭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他從一出生就在觀察這個世界、模仿這個世界。
孩子嘴里說的臟話肯定是模仿別人的,這個源頭有可能是父母、身邊的小朋友,也有可能是動畫片或者其他電子產品節目。
作為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不要說臟話,我們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里。
對于孩子其他的照料者,也要及時提醒,一般老人對這方面會比較忽視。
孩子看的動畫片或者其他節目,家長一定要提前做好篩選工作,避免出現不健康的內容,最好能陪看。
3、孩子說臟話時,要善于轉移注意力
孩子說臟話的時候,父母除了要冷處理意外,也可以借機用美好的詞匯去引導孩子,轉移孩子注意力。
比如孩子說“打死小猴子”,家長可以說“打死小猴子,寶寶說的是不是輕輕地拍一拍小猴子啊。我想起來了,你以前最喜歡和小猴子一起玩拍手的游戲了,我們要不一起來玩吧?”
這樣,就把孩子說臟話的注意力轉移了,可能就投入到和猴子玩游戲的活動中了。
4、孩子使用了美好的語句時,要及時贊揚和鼓勵
我們要善于傾聽孩子,當他表達一些美好的詞匯和語句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讓他知道這類的詞句也會被父母關注。
如果孩子說美好的詞句,家長都習以為常,而一說臟話,家長就反應劇烈,那孩子自然喜歡說臟話。
引導孩子說話,也需要正向反饋。
孩子很多不良習慣的養成,其實都是和家長不經意間的處理方式有關的,真正的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陪孩子成長。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努力去做“成長型家長”的原因吧!